東北林業大學 做實綠色科技服務 做強綠色人才培養
作為林業高等學校,近年來,東北林業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國家需求為導向,發揮好林業高校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特優勢,構建綠色科研平臺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推進綠色人才培養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以務實的舉措實現科教興林、生態報國。
打造綠色科技服務平臺
東北林業大學樹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自覺,深刻理解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內涵,有效把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現實路徑,謀定“林工交叉、林理支撐、林文相融”交叉融合發展的科學研究頂層設計,綠色科研戰略布局基本形成。學校聚焦國家“雙碳”目標、生態安全、綠色發展,以及東北振興需要,學校重視特色前沿基礎研究,提出了五大平臺建設和五大創新研究領域,先后成立了“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和“林草智能裝備研究中心”,與華大基因合作成立了“東北林業大學—華大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與國家林草部門和黑龍江省政府部門共同建立了“國家林草智能裝備創新高地”,重點推進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和增匯、生物多樣性保護、林草生物技術、林草智能裝備、生物質綠色新材料等五大關鍵領域研究,為科技報國、生態報國提供了重要支撐。多年來,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等國家重大工程中,東北林業大學的研究成果和建議成效顯著;基于生態學理論與模式、天然次生林經營技術的理論基礎和動態經營體系等豐富成果,獲得了國際科學界的認可和高度重視;致力于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率先提出并正在推進的野生動物基因庫項目,引起了國家和知名企業高度關注;在林下經濟發展、林源次生代謝產物的分離、生物轉化和植物藥生產方面,取得了多項國家科研獎勵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開發出國際較高水平的木材阻燃劑、木材膠黏劑,探索出高性能木塑復合材料和木塑制品的高效制備技術;在生物質基新型納米材料、碳材料、光學材料、能源材料方面高水平成果頻出,在國際同行業中影響甚廣。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的能力大幅提升。
創新綠色人才培養模式
1962年,47名東北林業大學本科生參與塞罕壩初期建設。因此,東北林業大學因林而生、因林而盛,培養綠色人才始終是學校的初心和使命。學校強化頂層設計,分別在2014年、2018年、2022年3次啟動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突出生態文明教育,確定了“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生態文明理念,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品德、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實施若干特色計劃,2012—2014年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深化農林教育教學改革,為生態文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2018年以來,學校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生態安全”“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任務,開展“新農科”建設,強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人才科技創新能力提升。2021年,實施研究生“支林”計劃推免專項,選派優秀推免生深入基層林區工作1—1.5年,著力培養知農愛林的新型人才。學校不斷完善生態文明教育,發揮塞罕壩精神、人拉犁精神、鶴魂精神的引領作用。強化文化浸潤,將優秀校友展現的塞罕壩精神、徐秀娟事跡、鸚哥嶺故事等體現出的生態基因注入育人環節。制定生態文明教育實施方案,明確生態文明教育路徑。加強文化教育體驗,建立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強化帽兒山實驗林場(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涼水實驗林場(涼水國家自然保護區)等文化育人功能。學校連續40年參與承辦黑龍江省“愛鳥周”、23年開展綠色營活動,獲國家生態“母親河獎”、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
(雷鳴 張佳薇)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