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深化研學合作 推進藝術實踐教學創新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依托學校工科背景辦學,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立足工科院校的教學體系推進專業建設。多年來,學院堅持凝心聚力,積極開展藝術文化研學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不斷探索藝術實踐教學路徑。通過為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科學化課程指導,學院積極推動新工科教學實踐創新發展,在實現藝術設計成果創新轉化的同時,有效增強學生的藝術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努力滿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
引進創新科研團隊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深入貫徹協同創新思想,吸收引進優秀的國際化設計團隊、設計大師,提升跨專業協同合作的創意能力、設計研究實力與服務水平。為了全面系統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度融合產業的設計實踐能力,學院與工業設計集成創新科研團隊展開深入合作,拓寬學生學術視野和國際視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
學院堅持“集成新工科”“深度國際化”“深度產學研”的培養目標,建設多個研究平臺,大力推動科教融合,堅持產教融合,與多家頭部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學院以產學研結合為途徑,引入工業設計集成創新科研團隊,充分發揮學校工科特色優勢,在創新設計理念、開展集成合作等方面獲得了先進的教學科研實踐經驗,帶領學生了解學科前沿信息和行業發展趨勢,放眼世界,汲取團隊的深厚經驗,打開廣闊視野,將學院的研學同行業發展趨勢緊密結合,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專業協同創新能力與深度融合產業需求的實踐設計能力。
組織設計知識創意講座
開展多元藝術文化創新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立足專業學科體系優勢,著力更新育人理念,帶領學生在國際化的交流氛圍中開展多元藝術設計實踐。學院定期舉辦跨學科知識講座,開設教學工作坊,邀請資深專家學者與優秀教師開展科研活動,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的藝術文化創新能力。
學院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設計專家,打造了在校內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設計青峰學者系列講座”,至今已舉辦7屆。這一系列講座致力于打造一個立足灣區、面向世界、保持開放的可持續對話與深度互動的學術交流平臺,不定期邀請海內外設計領域的青年學者和高峰學者參與,圍繞設計學科的前沿動態進行簡短而精深的原創首發主講,并與聽眾開展深入互動研討。系列講座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將高校的學術空間和藝術學的前沿知識回饋社會,在服務師生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022年7月6日,在第四屆“國際設計青峰學者系列講座”中,學院邀請知名國際學者擔任主講人,并邀請國內多位參與思辨設計本土化教學與科研的青年學者作主題發言。在講座上,學者們圍繞設計的目的與主題、設計與未來的關系等進行精彩紛呈的發言。講座以“超越思辨設計”為主題,暢想了在泛娛樂化和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設計需要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對于青年學者而言,講座以“未來”為討論背景,目的在于通過思想實驗的方式充分考慮設計的內涵與外延,進而深入思考專業發展的方向。學者的精彩觀點對與會者頗具啟發意義,也為大灣區設計產業、藝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提供了創新性的學理話語、富有見地的思想資源,受到了學院師生的一致好評。“國際設計青峰學者系列講座”的成功舉辦,充分展現了學院與灣區產業緊密結合的產學研綜合發展優勢、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高水平大學建設優勢。
成立藝術實踐教學基地
探索創新創業教學改革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為契機,著力深化創新創業教學改革。近年來,學院始終將“雙創”教育放在關鍵位置,引導大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深化對藝術設計方法的認識,提高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文化生態系統理解設計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角色和價值,更好地使用藝術設計引領學科交叉,推動創新發展。
作為重要的鄉村建設實踐案例,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與佛山市順德區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順德區杏壇鎮政府部門提出的鄉村建設“青田范式”,探索出了藝術鄉建新理論。“青田范式”強調尊重鄉村地方文化,遵循整體保護原則,以“鄉村文明”為核心,不著痕跡地融入現代生活要素,建立了豐富多彩的“鄉村共同體”,形成富有特色的當代文化價值與社會形態,為學生提供了藝術文化社會實踐教學平臺。
學院參與建設的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在“服務企業、創造價值”理念引領下充分發揮平臺作用,通過產學研聯動的方式先后與廣東省內多所高校共建校外學生實踐基地,每年吸納各類設計專業培訓、實習人員650人次。藝術實踐教學基地也通過組織承辦各類活動為專業發展貢獻力量,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增強學生藝術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藝術與設計人才,為廣東省乃至全國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發揮了有益作用。
(余遠權 朱可峰)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