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大廣研院探索企業“出題”、學生“解題”育人模式
西安電子科大廣研院探索企業“出題”、學生“解題”育人模式—— 把產業需求提煉為研究生培養課題
如何讓學生在發現、解決企業真實技術問題的過程中,磨煉提升動手實操、創新創造等綜合能力?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的答案是——企業出題,高校“揭榜”。
前段時間,深圳中泰智豐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了棘手問題:怎樣才能讓數據實現可信流通、安全使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初金朝和所在團隊的小伙伴一起,參與到中泰智豐的具體項目里,努力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團隊圍繞企業對數據確權、安全存儲和聯合計算等需求,研發出了區塊鏈軟硬件一體化產品。”初金朝將學到的專業知識,用于破解企業產品實際應用問題。他和團隊小伙伴研發的字棧計算平臺,被企業采納應用。通過參與項目,他還提高了方案設計、代碼編寫等能力。
近年來,西電廣研院通過引項目促合作、引企業進校園、引成果助企業,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支撐,探索實施“項目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該院地處廣州市黃埔區,區域內集聚了一批新一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扎實的理論基礎、突出的創新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面對復雜工程技術問題時,具備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論,是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對畢業生的核心能力要求。”該院執行院長王從思調研發現,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希望該院能用交叉性、系統性、實踐性等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
“我們比較看重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希望能招來真正幫企業解決生產問題的員工。”中興通訊華南平臺招聘總監吳帥亮表示,所在企業招聘時青睞產品研發等能力較強的畢業生。
然而,部分院校在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時,存在培養趨同化、項目共性化、實踐仿真化、成果虛擬化、評價單一化等問題。部分高校沒有把企業的“產線”搬進“課堂”。
“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科研創新和工程實踐,沒有全過程融入企業發展的前沿目標、實際需求。”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相關負責人發現,部分院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日常學習中,多是查論文、做仿真、建模型。而這種教學形式難以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端應用型創新人才。
在摸清高新技術企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能力需求后,該院又對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進行了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為學生設計了“在學校、企業雙導師的指導下進行項目式學習”的培養方式。這樣,學生不僅能接軌前沿理論知識,還能接受基于企業實際項目展開的全周期培養。
初金朝和團隊小伙伴在解決企業的“問題項目”時,校內導師裴慶祺在理論層面,建議他們利用同態加密等新技術解決問題。但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初金朝和小伙伴還是遭遇了新技術實操的挑戰。來自廣州鏈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企業導師吳志輝,則送來了“及時雨”。吳志輝結合項目開發對同態加密等新技術的實際需要,對他們進行了實操指導。
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如何分工合作,更好地開展協同育人?該院黨委書記劉豐雷介紹,該院強化“學業導師+企業導師”互補并舉的“雙師”育人體系。學業導師向學生傳授前沿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分析問題的能力。企業導師則從企業實際應用角度,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具體解決復雜工程理論問題。
原來,“雙師”育人體系存在信息流通不暢、校企雙方供需難以同頻共振等問題。該院直面難點,緊扣“雙師”協同關鍵點,搭建校企協同聯合創新中心。該院與廣州市豐?萍脊煞萦邢薰韭摵,共建了智慧交通研究中心這一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該中心通過共建“雙師”育人體系等,針對高新技術企業人才需求,共同探索產研育一體化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對學生實施聯合培養。
如何讓研究生在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助推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該院與廣州市豐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了智慧交通研究中心等多個創新發展平臺,并將這些平臺作為產教深度融合的橋梁。
雷達視頻一體化曾是企業在研發智慧交通設備時的技術難點。該院副教授陳睿通過智慧交通研究中心,得知企業這一技術需求后,帶領研究生努力破解該技術難關。他們利用融合算法,將相機與雷達結合,為企業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
教師帶領研究生們針對技術難題,聯合企業一同開展科研攻關。由此,不但促進了該院教師的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了企業乃至黃埔區相關產業的發展,還讓研究生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知行合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