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攥指成拳”行致遠 “三全育人”促成效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12-27  閱讀:次   |
42.9K

  2021年7月,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成功入選重慶市民辦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學校和“科研育人”精品項目試點建設學校,成為重慶市首批兩所試點建設的民辦高校之一。試點建設以來,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強化全員育人責任,抓好全過程育人環節,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走出了一條具有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特色的育人發展之路。

  強化頂層設計

  打好一體化協同“組合拳”

  機遇永遠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學校搶抓發展機遇,將“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貫穿到學校人才培養各環節和辦學治校各方面,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育人體系。

  成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學校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學校建設方案》,對標對表,細化10項重點任務,31項具體措施,207項具體工作;啟動會、討論會、動員會、工作會、推進會全面推動……一系列高效行動搭建起了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四梁八柱”。

  以項目驅動為抓手,以示范建設為引領,學校立項11個“十大育人”精品項目作為改革建設子項目,建設4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二級學院,聚合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形成“1+11+4”總體建設思路,構建起“黨建引領、全員協同、多面推進、十育聯動、四院示范”的一體化育人路徑,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在育人各個環節嵌入新時代元素,打造具有時代特點和重人科特色的育人模式。”按照創新思路,學校統籌一盤棋,突出重點培育,打造精品項目。積極推動領導力量、思政力量、專業力量、管理力量、服務資源下沉到學生身邊,構筑集黨建引領、思想教育、學習交流、文化浸潤、創新實踐、生活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學生社區“新平臺”,把立德樹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有機融入“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學校成功入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高校,中央和地方各媒體網絡先后報道推介學校做法。

  在“以研促教,科研興校”理念推動下,學校圍繞“三全育人”建設目標任務,以管理學院為試點,探索教師黨支部引領科研育人新模式。把“研究性嵌入”作為有力抓手,通過實施“科研導師制”等五大舉措,整體推進課程思政、科研育人、實踐育人,初步形成“教學、科研、實踐”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和“校、企、社、研”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架構。

  隨著各項措施精準“著陸”,學校“十大育人”體系不斷完善,推動了“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深化發展,提升了“大思政課”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拓寬育人陣地

  架設課內外融通“立交橋”

  “改革的生命在于落實”,這一金句在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學校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以“小切口”匯集“大動能”,聚焦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改革、課程思政、網絡思政等重點難點工作,積極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找準靶心重心,破立并舉。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并向學生社區延伸,以生為本探索思政課分類教學改革,成立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紅巖精神研究中心,加快推進教學大綱、課件、案例及讀本等優質特色建設。積極推動探索課程思政改革試點,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立項市級課程思政教改項目15個;獲批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7門、課程思政教學團隊7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43人;獲得市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學科德育)優秀案例及論文獎12項。

  著眼于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學校切實將各條線、各部門育人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推進育人的強大合力。書記校長、領導干部協同,深挖育人資源,下沉一線走進課堂、走進學院、走進學生社區,通過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方式共同上好“開學第一課”、離校“最后一課”和培養過程中的許多“重要一課”等思政大課,讓學生感悟社會變化、感受祖國發展、感染人科力量。今年9月,校長張躍光的云端開學第一課《大戰大考,青春有我》用“艱難一夏”“溫暖一夏”“堅守一夏”“青春一夏”講授了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擔當和使命追求,鼓勵學生們把個人發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點贊數超百萬。

  打造“延伸課堂”,擴大育人“半徑”,發揮育人實效。學校出臺了美育、體育、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辦法及學分管理辦法等,強化社會實踐、就業實踐、課程實踐、雙創實踐等實踐平臺。“一站式”學生社區勞動教育形式全覆蓋,經常性開展社區勞動月、社區勞動周、社區勞動日活動,吸引全校18000余名學生參與。同時,用好鄉村振興、疫情防控、山火救援、榜樣先鋒等鮮活素材強化育人實效,在今年8月的重慶山火和11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學校師生廣泛參與社會志愿服務達3000人次以上。學校“‘新23常能’實踐教育體系”“心理育人之‘陽光心理塑造工程’”等5個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獲批重慶市優秀團學活動品牌培育項目,2021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榮獲多項國家表彰。

  豐富育人形式

  構建育德育心“成長鏈”

  學校位于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抗戰時期重慶辦學之地——重慶市合川區草街,秉承“知行合一,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學校大力弘揚“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大學精神,努力讓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學校傳承發揚、踐顯特色。逐漸形成了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校精神理念為核心,聚行知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和青年成長文化為一體的“一核四線”文化育人體系,以文化人,以德潤身,培根鑄魂。

  開展新建樓宇命名征集、規范使用學校標識、挖掘校史文化資源、優化傳唱校歌等,理念文化更加入心;打造大型校園舞臺劇《記憶陶行知》、開展行知文化品牌活動培育等,行知文化更具特色;建立“退伍軍人之家”平臺、“軍訓教官培養基地”,開展“紅色劇本殺”活動等,紅色文化更加鮮明;打造民族團結教育優質課,立項校級課題鞏固民族團結示范校創建,開展民族團結廣場景觀設計、民族節系列活動等,民族文化更加繁榮;啟動“111”工程團學工作品牌項目建設,舉辦“我的中國夢”等專題文化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青年成長文化更加生動。

  如今,在學校,紅色故事宣講、演講比賽、課程思政案例和設計大賽等如火如荼,師生們還通過詩歌、音樂、舞蹈、筆觸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表達自己愛黨愛國的情感,校園時時處處都上演著一堂堂生動的思政大課。

  針對當今大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大力促進心理育人,從完善課程設計、校本教材編寫等入手,構建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完善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體系,打造“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同時,建立二級心理輔導站,開展心理普查、月度篩查、關愛評估等,推動四級心理干預體系實踐。

  做學生的貼心人,學校以“資助育人”為抓手,充分利用學校抖音平臺、“人科學工”微信公眾號等,形成資助政策宣傳新矩陣,以物質幫助“解困”、能力拓展“成才”為思路,實施資助政策保障、融冰暖心、自強勵志、陽光助力、愛心公益等工程。開展系列比賽、競賽、主題班會等活動,激勵廣大學生勤奮學習、勇于實踐、拼搏進取、全面發展。

  凝聚育人合力

  推動人才質量“高能效”

  組織力量是事業發展的根基。學校以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提升為重點,通過“微黨課”、情景式黨課、優秀黨課評比等方式加強黨員教育。同時,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立學生社區黨工委,下設樓棟特設黨支部,將組織力量向學生社區延伸。設置“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黨支部活動“品牌化”建設以及深入推進黨支部“對標爭先”計劃等,全面壓實責任,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最前沿。學校創新思維,積極營造多圈層、立體式鑄魂育人網絡新生態。開辟網絡平臺“三全育人”專欄,形成三級管理機制和新媒體矩陣;建設新媒體中心,打造新媒體展示與實訓實踐一體化平臺;優化美育、民族團結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內容供給,建設校級、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工作室等,積極參加重慶市首屆網絡評論大賽,獲獎數量名列民辦高校第一。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以網絡形式授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了全覆蓋。以學生的視角創作、制作圖文、短視頻、漫畫、手繪、表情包等網絡文化作品在網絡育人中弘揚了正能量,并投入到網絡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中。

  立德樹人有道,春風化雨無聲。近三年,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和學科專業競賽達3.2萬人次,獲省部級及以上各類競賽獎900余項、創新創業競賽獎71項,獲省部級及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56項。學生參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20余萬人次,獲省部級及以上文藝活動競賽獎230余項(國家級別66項),學生綜合素質受到廣泛贊譽。

  人才培養成效不斷彰顯。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高于同類高校,超過90%的畢業生扎根鄉村、服務基層,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職業能力滿意率為94.02%,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四川省金川縣嘎伍嶺村第一書記徐俊、“重慶市大學生就業創業優秀人物”代光坤等優秀校友。

  邁入新時代,迎來新發展機遇,學校牢記立德樹人初心使命,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干事創業的工作干勁,全力推進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用高水平改革成果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建設優質特色的全國一流應用型民辦大學不懈努力!

  (瀟雨)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