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訊職業學院 “雙高”專業群建設適應性評價探索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重慶電訊職業學院堅持“以特色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以優勢闡釋類型教育戰略價值”的總體思路,在“現代移動通信技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探索實施動態適應性評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構建對外動態自適應機制
使專業群課程體系與教師、教材、教法等專業群核心構件及產業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動態對接,構建形成動態自適應機制,實現“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群與外部產業變化同頻共振。
——嵌入魔方模式:解決專業群培養規格痛點。
基于產業鏈決定人才類型、能力和技能結構的基本狀況,以服務產業需求為目標,在對產業鏈上、中、下游應用型人才需求狀況進行詳盡分析的基礎上,構建與產業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專業群,并盡可能多地覆蓋產業鏈上的崗位群。
借助信息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將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群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中的關鍵知識點、核心技術技能和主要職業素質考查點,通過微課、短視頻等載體,構建系統、連貫的知識庫、技能庫和素養庫,確保人才的知識、技能、素養規格與產業發展同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嵌入變異模式:解決專業群結構強度痛點。
課程體系是專業群的核心內容,是落實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
課程體系構建之初,專業群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和課程負責人主導的“專業化”團隊,考慮到面臨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觀念習慣改變等復雜外部環境的變化,設計了基于運行狀況驅動的課程結構適應性變異模式。即在課程內容新增、重組、替換各環節,團隊成員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經驗背景和技能知識,按照企業運行系統的操作模式,分工定期監控課程內容,確保缺失的技能盡快補充、新增的知識及時重組、過時的內容堅決替換。
形成對內自檢適應性評價
在及時響應外部變化的同時,開展專業群本體狀況內診和結構強度的自檢適應性評價,通過專業群內各構成元素定期監測和校正,不斷提升過程質量和穩定性。
——嵌入內診模式:解決專業群過程質量痛點。
運行團隊起草制定了專業動態質量評價標準,從專業內診(專業建設質量情況)、社會需求(新生當年報到率、專業學生就業率、對口率)兩個方面開展評價,分類評價指標包括合格、預警、調整三檔,匯總得分確定各專業類別與等級,決定專業進入與退出。
——嵌入修復模式:解決專業群生態升級痛點。
學校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全面開展校企合作。在合作企業設置專職聯絡員,與企業一同探索課程教學體系升級,深入實施“三教”改革,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的職業院校教學生態。
以“雙師”建設、“三能”(能組織授課、能指導實訓、能開發課程)、“五力”(思想引導能力、教學實施能力、語言應用能力、課程開發能力、現場實踐能力)為抓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不斷提升教材開發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動態跟蹤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利用教育信息技術,開發、編制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
以“課堂革命”推動教學方法創新。現代移動通信技術依托線上優質教育資源和智慧教室,實現了專業群課程的情景化、模塊化、項目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成深受學生歡迎的高品質教學生態。
推動專業群高質量發展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群”適應性評價的有效實施,帶動各專業及時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群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0.5%,畢業生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得到用人單位廣泛認可。近3年升入本科的學生比例上升11個百分點,間接推動了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融合數據思維、服務思維、項目思維三大模塊的數字工匠特色微課群于2020年進入學校通選課,為專業群課程體系全面適應產業技術改革提供了經驗與思路,在全校起到良好示范效應。
教學團隊承擔校級、省部級教改項目5項(重大、重點項目各1項)、出版教材5冊,發表多篇教學論文。獲得校級優秀教學獎5人次、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二等獎3人次。
本項研究獲得國家教育部門科技發展中心立項,并在重慶市教育部門教育咨政決策論文評選中榮獲二等獎。專業群建設成果直接服務于政府部門決策和企業數字技術升級等,助力地方產業經濟提質增效。
重慶電訊職業學院發揮通信領域集聚的技術優勢,重點建設對接5G工程建設、5G設備運維、5G技術應用和物聯網產業鏈的“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群,培養了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現實職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力地提升了學校服務區域產業規劃和升級的能力。
(王玉云 許玠)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