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師范學院 “一體三元六維”體系深化課程思政建設
牡丹江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65年師范教育積淀的綜合性省屬重點高校。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黑龍江省課程思政示范校作用,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宗旨,始終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體目標,秉持“特色、開放、傳承、創新”理念,貫徹“四為”方針,堅持“四個面向”,將課程思政融入“三全育人”,努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圍繞“一體三元六維”課程思政建設,深度挖掘與整合龍江“四大精神”和“五色教育”資源,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構建“本碩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和導學思政建設新模式、新路徑、新載體,指導和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與導學思政建設,塑造學生“崇德尚學、厚積薄發”的優良品質,構建良好的導學關系,推動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
聚焦“一體”目標,加強黨對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全面領導。堅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課程思政建設主體目標,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一把手”掛帥抓好“主基調”,通過加強政治引領,明確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政治方向,強化研究生思政工作,提升育人成效,逐步構建課程思政和導學思政“本碩一體化”建設模式。
落實“三元”職責,深化上下聯動、協同共建運行機制。在課程思政建設組織管理層面,開展黨委領導—中心協調—學院聯動三元協同、三元共進,將課程思政理念與任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強化于行”,實現課程思政“教師動起來、內容實起來、形式活起來”,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成效。
圍繞“六維”建設,構筑特色研究生課程思政體系,提升育人成效。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努力實現“六維”建設目標,即: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課程思政名師、團隊,培育一批發揮思政引領的示范課程,創建一批效能凸顯的思政研學平臺、基地,開發一批互助共享載體、資源,形成一套科學的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總結一系列可推廣的典型案例、成果。
近年來,不斷融匯研究生思政教育各環節、各要素,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由課程育人拓展為全程育人,將“四大精神”“五色教育”等融入思政育人,與高校育人“大思政”格局緊密聯動、同向同行。用多舉措確保“一體三元六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取得突出成效。
打造重點課程、團隊,發揮“主力軍”“主戰場”“主渠道”作用
建設教師隊伍“主力軍”。重師德、塑師風,匯聚省級名師、省級課程思政名師10余人,發揮名師傳幫帶作用;聚焦學科特色與優勢,打造省、校兩級優秀研究生課程思政導學團隊12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競賽,提升骨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選樹優秀課程思政教學能手,在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以及優秀教學設計案例獎2項;強化“3+3”導師培訓模式,開通“四有導師學院”,實現導師培訓全員覆蓋,不斷提升導師隊伍建設水平。
筑牢課程建設“主戰場”。線上線下并進、省校兩級共建,綜合“思政+教學+科研+創新”,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將知識傳授、人格塑造、能力培養、創新啟迪有機融合。榮獲省級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3門,省級研究生精品課程3門,省級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案例23個;建設校級課程思政課程52門,校級研究生精品課程10門,打造課程思政線上慕課28門,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案例15個。
堅守課堂教學“主渠道”。把課程思政做在日常、落到實處、貫穿全過程,將課程思政理念和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培養方案、課程大綱、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合理布局建設研究生課程思政和導學思政課程資源、案例資源和人才資源,完善建設標準和評價體系,推動研究生課程思政和導學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實現研究生課程思政培養單位全覆蓋,形成“院院有示范、課課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良好局面,構建“學校有氛圍、課程有示范、導師有榜樣、成果有固化”的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弘揚東北抗聯精神,開創紅色文化育人新途徑、新模式
暢通東北抗聯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新渠道,多學科融合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破解課程思政資源缺失問題,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新路徑,打造特色品牌。
依托中國抗聯研究中心,將紅色教育融入專業教學與實踐。打造“東北抗聯精神”省級智慧樹慕課品牌,作為新生入學第一課,已開設8個學期,累計選課高校109所,選課人數3.71萬人,互動26.71萬人次。
引導和發揮教師課程思政主體作用,建設東北抗聯精神慕課、虛擬仿真實踐課、育人實踐教育課、英雄人物課程群,將東北抗聯精神思政專題融入“國培計劃”,推進紅色教育在鄉村基礎教育師資隊伍中落地生根,讓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綻放異彩,培訓覆蓋13個地市(區)5000余人。
創新思政教育載體,師生創編的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通過歌舞實習實踐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通過紅色文化展演引領思想浸潤心靈,形成了課程實踐教學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被評為國家教育部門高校原創校園文化精品推廣項目,列入黑龍江省高雅文化進校園項目,在黑龍江、北京、上海等省內外巡演50余場次。
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有效途徑和創新模式,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翻譯碩士人才培養過程,牽頭牡丹江市7所高校連續兩年舉辦黨史翻譯大賽與系列講座,選取東北抗戰史料作為題材,激勵學生賡續紅色基因,學深黨史知識,弘揚抗聯精神。
挖掘課程思政特色資源,用好“活教材”,上好“必修課”
以挖掘優勢特色學科資源為切入點,用好抗聯精神、鄉村教育、渤海國史、非遺保護等“活教材”,上好優秀文化、先進思想的“必修課”。
聚焦紅色教育,自主開發思政資源。建設東北抗戰文學、研究文獻和影像數據庫,開通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數據庫、人民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庫;編寫出版東北抗聯精神理論讀物,包括《地方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東北抗聯精神》《百年紅色記憶紅色革命舊址手繪系列讀本(黑龍江卷)》《建黨百年獻禮工程“中國共產黨百年革命精神史話——東北抗聯精神”》《黑龍江四大精神讀本》等參考資料。20余名研究生組成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走上宣講臺,面向市(地)、學校開展黨史、東北抗聯史、抗聯故事和紅色文化宣講20余場次。
聚焦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發展。堅守師范教育底色,組織師生持續開展“鄉村教育助力行動”,將育人初心融匯于志愿服務,將思政教育貫穿實習實踐,將課程思政育人成果拓展到鄉村大地,惠及到鄉村學校,幫扶到鄉村學生,服務到鄉村教育,累計959名師生參與其中,“教心育才”家教志愿服務為鄉村留守兒童提供教育援助,累計受援3653人;“大手牽小手真情暖童心——弱勢兒童陪伴”公益項目獲全國“互聯網+”大賽銅獎,獲黑龍江省志愿服務“五個100”先進典型。
聚焦文化育人,傳承優秀地方文化。立足地方語言文學特色,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己任的優秀文化人才,多學科支撐非遺保護與傳承、渤海國歷史文化研究、創意設計等學科領域,將“牡丹江流域文明”“滿族文化研究”“渤海國史專題研究”等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打造非遺育人品牌,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修班和非遺新媒體傳播與運營培訓,培育400多名傳承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加快推進大學生成為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線下、線上平臺同頻共建,營造氛圍、產出成果、固化成效
搭建平臺實施多元聯動。建成黑龍江省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和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實現與中國抗聯研究中心、黑龍江省鄉村教師教育發展學院等省級以上科研教學平臺,思政育人協同聯動。
營造校園文化資源氛圍。構筑校園課程思政氛圍,創造全時空文化育人環境;宣傳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優秀學子,推廣典型案例、成功經驗,弘揚龍江精神、傳承龍江文化。
發揮網絡媒體資源實效。將課程思政與信息技術融合,拓展思政教育時空維度,實現“現實主課堂”與“虛擬微課堂”無縫鏈接;建設研究生課程思政專題網,構筑網絡宣傳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運營渠道搭建網絡媒體育人平臺,做好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構建“3+3”導師培訓模式。強化“學校—學科—導師”三級責任主體,運行“引領—交流—提升”三個模塊,采用線下面授(專題報告、理論授課、現場觀摩、案例教學、學術交流等)+線上學習(直播、錄播、微信公眾號、媒體報道等)途徑,通過專題培訓、學術會議、訪學研修、研討交流、導師組活動、自主學習等6種形式,實現培訓全員覆蓋。
強化學術研究成果影響。獲批中國高教學會重點項目、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面上課題、黑龍江省教學改革項目等省級課題20余項;“五點筑實、四體深化、三維推進:地方高校專創融合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和“東北抗聯精神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分別獲得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在《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開設課程思政論壇,已分享師生優秀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40余篇。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牡丹江師范學院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自信自強,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時守正創新,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李春江 張冰 李殿偉 薛巨泉 孟令霞)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