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構建高素質語文教育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作為衡陽師范學院較早創辦的文科院系,文學院發展快速。近5年來,文學院以湖南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序號47)為契機,依托湖南省高素質語文教育人才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省一流本科專業及省教改項目(編號HNJG-2022-0229/HNJG-2021-0800)等基地、平臺與課題,大力推進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協同育人,不斷構建和創新“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顯著成效。
建構、夯實以“新語文教師教育共同體”為主體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平臺
文學院與衡陽市教育部門、衡陽市成章實驗中學、衡陽市博文高級中學有限公司等23所學校、企業共建“新語文教師教育共同體”,創新和踐行“政府部門主導、院所引導、企業主體、高校主為”的政產學研協同育人良性機制。如與衡陽市簽訂校地合作協議,創建船山國學院等合作基地,培養服務地方各類文化傳承人才;與湖南省中語會、衡陽市教科院等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簽訂校所合作協議,共建中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或地方文化建設專家智庫,培養服務鄉村卓越語文教師等人才;與省課改名校株洲景弘中學等單位合作,培養學生的教研教改與創新能力。既聘請教育部門負責人、合作學校校長、湖南省中語會專家,以及培訓機構創新創業導師等作為校外指導教師,組成專家庫,又選派鄧水平等骨干教師到共同體學校任職,建立健全“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教師發展新機制。舉辦“新語文論壇”,探索“協同教研”機制,與共同體學校圍繞語文“課程思政”、船山思想進中小學語文課堂、“新語文”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將“新語文”開展辦學理念拓展到鄉村教育,如通過祁東啟航學校助力留守兒童成才成長,通過常寧塔山中學助力少數民族地區語文教學。開展“鄉村教師尋訪”活動,挖掘鄉村教師典型事跡;舉辦“炙愛的鄉村——鄉村教育校園思享會”活動;為東南小學授予“寸草心計劃”之“春暉實踐基地”牌匾,激發學生扎根基層教育的熱情,倡導大學生關注鄉村和家鄉,服務于教育。新語文教師教育共同體建設不僅提高了人才培養的理論水平,而且拓展了實踐操作能力,贏得了廣泛贊譽,紅網湖南頻道、新湖南、紅網時刻、衡陽日報社等數十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傳承·融合·創新:船山思想滲透中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育人探索與實踐”“新時代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地方高師院校新時代教師教育‘四驅動一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分獲湖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二、三等獎。
探索、實施“以師范專業認證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抓手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策略
以學生成才為導向,積極指導大學生參加各類專業及學科競賽。文學院成立了教學比賽指導委員會,開展各類專業活動選拔人才,如校園原創詩歌大賽、辯論賽、漢字英雄大會、詩文朗誦比賽、主題演講比賽、師范生技能大賽、寫作競賽等,采取多種指導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以實踐育人為核心,打造文學殿堂,建構文化品牌,開展各種育人活動。投入100萬元建設“夫子園”“蕪綠堂”“書法室”等學生活動場所。開設“夫子講堂”,舉辦“創意寫作三個維度”“格律詩談略”“向孔子學幸福”“現代社交禮儀與茶藝”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沙龍。成立以首席專家命名的創作、評論、朗誦、書法特色班,開展特色學生活動,圍繞讀、寫、聽、說打造師范生核心素養,構筑了較為完整、全面、系統的第二課堂體系。舉辦了“致敬二十大、書寫崢嶸史”“黨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青春演講比賽”“中秋詩詞師生吟誦會”等十余項學生活動。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賽事,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等項目,并安排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和訓練。充分利用省一流本科專業、課程及學科等立項建設,不斷優化網絡管理平臺開發與應用,積極構建創新創業資源開放共享的有效機制,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環境與平臺。以“湘派語文研究基地”與鄉村語文教師網等平臺為依托,創辦“新語文論壇”。新文科立項以來,文學院學子先后參加國家、省級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獎20余項,獲得湖南省挑戰杯、湖南省“互聯網+”、湖南省師范生技能大賽一等獎,湖南省寫作大賽二等獎,全國師范生微課大賽特等獎、一等獎,30余人次獲得“華文”師范院校語文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線上測試與交流展示活動一等獎等各類獎項。
打造、強化以“以文化人”工程為特色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品牌
在近十年的探索過程中,文學院聚焦師德素養、母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語文教育教學素養、研究與創新素養四大素養,不斷開拓各種資源,凸顯長期形成的優勢與特色,打造了系統化的“以文化人”工程。如聯動構建校本課堂(理論與實踐課堂)、基地課堂(實習見習、就業創業課堂)和空中課堂(網絡課堂)三個課堂,不斷推進以文字化人、以文學化人、以文化化人,實踐“三文化人”;強化以船山思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基)、以湖南南路師范學堂傳統為代表的師范文化(強本)、以湘南第一黨支部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鑄魂)內涵建設,并以三種文化為引領,實踐“三階鑄人”;積極傳授學生為學(立德立功立言)、為事(敢擔當善作為勤奉獻)、為人(做中學語文教育的引領者)之道,解決師范生教育情懷生成、培養機制統籌、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等關鍵問題,實踐“三為立人”。開展船山思想進校園、船山思想勵志青年等活動,通過課堂、講座、社會實踐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成立“文心社”,開展“一課一片一實踐”活動。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黨的二十大主題宣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師范精神等方面推動“時代新人培育活動”。以船山文化精神為內核的“以文化人”工程入選湖南省實踐育人十大案例,船山學社黨支部被評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文學院戚懷月、王芬等學子先后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全國孝行人物、湖南省普通高校優秀大學生黨員、湖南省第四屆“爭做新時代向上向善湖南好青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2019屆創新創業優秀畢業生、湖南省普通高校“閱讀推廣大使”、服務西部典型等各類榮譽稱號。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該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探索“四有品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與“三維動力”(內驅力、發展力、行動力)的人才觀念,努力深化跨學科專業、跨行業領域的新文科“政產學研”四維協同育人實踐,積極引領教學主體轉向師生共同體、教學時空轉向課外延伸、教學目標轉向四大素養、教學內容轉向核心素養體系、教學方式轉向對話合作、教學評價轉向學業質量“六大轉變”,具有開拓創新價值。
(任美衡 文玲 左其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