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實施“產教融合 科教融匯”協同育人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以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為契機,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生豬、水禽、食品、獸藥、水產”五大產業,構建“科技創新、科技服務、校企合作”三大體系,實施“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呈現出“資源保護有優勢、科技服務有影響、人才培養有成效”的發展新局面。
一、多措并舉,協同育人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打造畜禽種業發展“新引擎”
一是全面提升條件保障能力。2020年以來,在水禽基因庫和姜曲海豬保種場兩大保種基地的基礎上,學校先后投入3470萬元與泰州市共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水禽)產業園,投入2908萬元建設“水禽基因庫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提升項目”,投入2572萬元建設“姜曲海豬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提升項目”,種質資源保護條件全面提升。
二是全面提升保護開發能力。學校以“江蘇現代水禽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和“江蘇現代生豬產業體系創新團隊”為引領,實施江蘇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與畜禽資源保護相關的研究項目9項,項目經費2940萬元,自主開發畜禽新品種兩個,建成35個水禽品種DNA保存庫。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全面提升擴繁推廣能力。學校立足江蘇,服務全國,建立示范基地和擴繁場10個,年推廣黑羽番鴨15萬只、肉鵝20多萬羽、蘇姜豬2100頭,形成“蘇牧烏香鴨”“周博士黑豬”等自主品牌,產生經濟效益超億元,畜禽品種擴繁和推廣能力全面提升。
(二)聚焦關鍵技術攻關,注入區域畜牧產業發展“新動能”
一是大力開展新獸藥產品研發。學校依托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和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引領,承擔科技部門重點研發項目、江蘇省科技支撐重點研發項目,成功研發國家二類新獸藥1個(填補國內空白)。
二是協同開展養殖技術攻關。學校面向現代畜牧業提質增效需求,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和“卡脖子”技術難題,與江蘇桂柳集團、江蘇和盛集團等36家企業聯合開展畜禽養殖模式和生產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形成新技術15項,制定地方標準6項。
三是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構建“聯盟—平臺—基地”科技服務體系,以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為紐帶,以畜禽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推廣優良品種10個,建立示范基地5個。2022年,學校共簽訂合作開發、技術服務等技術交易合同82項,合同金額3947.331萬元,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超過5000萬元。
(三)實施“科教融匯”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科技創新賦能人才培養。學校秉持“科研促校、人才強校”發展理念,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互融匯,將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教師科研(技術服務)項目與教學內容、教材融合,將崗位實習、畢業論文(設計)與科技項目同步實施,形成“工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是科技培訓助力農民增收。依托全國農民培育基地、農業部門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創新“學分置換”“雙線融合”“產學互融”育人機制,打造“三三三”貫通培育高素質農民模式,探索實踐高素質、高學歷農民培育,成果作為優秀示例在全國交流推廣。
二、彰顯科技創新與服務品牌
一是畜禽資源保護與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22年,水禽基因庫保存水禽種質資源品種33個、群體規模2.2萬只,水禽活體保存庫規模居全國前列;現代農業(水禽)產業園在中期評估中位列全國第三名。
二是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攀升。2022年,學校申報科研項目148項、到賬經費總額3019萬元,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一項、貢獻獎一項。高職院校科研與社會服務競爭力名列全國第五、農業類高職院校前列。
三是科技服務能力不斷加強。2022年,學校培訓各類農業農村人才36752人次,對接5個重點幫扶縣,開展服務項目42個。學校獲得“2022年度長三角優秀科技志愿服務組織”、江蘇省“高校科協綜合能力評價四星級單位”、“2022年度全省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四是學生創新能力明顯提高。2022年,學校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一項、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一項、江蘇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4項、“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省賽金獎一項、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
五是辦學成效廣受贊譽。學校科技創新的做法被多家權威媒體宣傳報道45次,對學院科技服務國家戰略和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給予一致好評。
學校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鄉村振興,堅持深入實踐“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為中國式現代化培育更多高素質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朱善元 李巨銀 段修軍 李晶)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