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水利職業學院聚力打造“高”“特”“強”專業群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著重構建“寬基礎、強技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理實一體、虛擬現實、線上線下、相融相合”的教學改革,聚力打造水利工程專業“高”“特”“強”高水平專業群,取得了顯著成效。
“高”標準育人
學院依托水利工程專業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提出“標準育人、崗位育人、文化育人”的“三育人”校企協同育人理念。根據世界500強企業用人標準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制崗位標準和教學標準,開發課程體系;開展崗位培養,提升技能、涵育匠心;思政鑄魂、文化賦能,潛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和水利精神。
構建水利工程專業“雙課程、三階段、多輪交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學校課程+企業課程”的“雙課程”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學校培養→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崗位培養”三階段教學體系;構建了具有水利行業特色的“認崗體驗、跟崗實踐和實崗培養”多輪工學交替的實踐體系;將思政教育和水文化教育融入水利精神,將勞動教育、職業素養融入工匠精神,構建了以“兩種精神”為核心的素質培養體系;依托普及型專業競賽、教師科研項目、企業QC(質量控制)小組等,構建了“多平臺、多路徑”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校企共同開發“一專多能”模塊化課程體系,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將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真正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形成校企協同育人的“專業思政+課程思政”新格局;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組成教學創新團隊,共同研制課程標準,編寫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提升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先進性、實效性和針對性,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重“特”色育人
學院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以文化人、以水育人”的文化育人理念,建設實施了水文化育人工程,將優秀中華水文化、經典水利文化、典型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專業文化、技能文化、職教文化,培養學生從事水利事業必備的歷史文化素養、專業文化素養、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及新時代水利精神。
通過構建以水文化為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課程體系、實踐活動體系、環境建設體系”等文化育人體系,依托山東省水情教育基地,形成了“三階段、三融合、三平臺”水文化育人模式,建立了“三協同”水文化育人機制。“三階段”即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優秀中華水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質;對二年級學生進行經典水利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專業文化素質;對三年級頂崗實習學生進行典型企業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秉承企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的素質。“三融合”即水文化教育與專業建設、課程思政、勞動教育深度融合。“三平臺”即全面搭建水文化教育平臺、實踐平臺、資源平臺。“三協同”即校內外協同的文化育人推進機制、專兼職協同的素養導師機制、教與管協同的素養評價機制。
“強”基地建設
積極弘揚新時代“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水利精神,適應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共同探索企業轉型升級急需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山東省現代水利職業教育集團、山東省水利與測繪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聯合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電建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農業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促進水利實訓基地資源建設,在人才培養、教學實踐、實訓資源、師資隊伍、教研科研、技術開發、社會服務等方面全面發力,創建了“科技引領、虛實結合、育訓并舉、科學管理”的共建共享型產教融合示范基地。
共享型智慧水利實訓基地被評為全國重點水利工程實習實訓基地,入選山東省“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與水利部門合作建設的山東水利安全生產教育基地為社會企業工地管理人員和現場操作人員開展安全教育培訓。構建了“國家—省—市”三級協同創新平臺矩陣,積極助力水利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質量復合型水利技術技能人才,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區域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校·行·企·地”互聯互通。
充分依托合作企業,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和“廠中校”實踐場所,提供預就業崗位。由企業師傅對“準員工”開展精準培養,企業師傅協助學校教師共同開發配套現代學徒制的校本教材;由學校教師建設線上虛擬仿真資源供學生練習,企業師傅帶領學生完成實操,從而實現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學習,強化校外基地人才培養中學校教育的正向促進作用。
(劉冬峰 張云清 李蓓 王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