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學院 創新數學師范人才培養體系
德州學院秉承“以德鑄師魂、以精強師技”的師范教育辦學特色,五十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緊跟學校發展定位,提出了“鑄數魂、強師技、拓應用”的師范專業建設理念,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致力于培養教學能力扎實、思維能力嚴謹、應用能力突出的“三能型”區域骨干教師。
以理念為指導抓“頂層設計”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師范認證理念和“鑄數魂、強師技、拓應用”的專業建設理念指導下,明確了“教育信念堅定、學科素養深厚、實踐訓練多元化”的頂層設計,圍繞專業定位和辦學優勢,在充分調研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反向設計、正向施工”,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三能型”人才培養特色。
以課程為核心抓“主要戰場”
以師范生學習效果為導向,整合課程資源,以“通識教育課程”為基礎,構建“學科專業課程群、數學教育課程群、綜合應用課程群”三大課程群,著重培養師范生扎實的教學能力、嚴謹的思維能力、突出的應用能力。
其中,學科專業課程群由知識聯系密切、對后繼課程具有深度影響的理論課程組成。結合數學理論課程高度抽象的特點,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奠定學生深厚的學科素養,促進學生“鑄數魂”。
數學教育課程群由傳統數學教育類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類課程組成。結合數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扎實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強師技”。
綜合應用課程群由充分體現數學學科應用性特點的課程組成。結合數學應用課程的特色,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突出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拓應用”。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施線上線下“四合三煉五注重”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與專業教育、思政育人、實踐創新緊密聯系的“三聯”目標,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四合”即整合課程體系、融合課程思政、結合第二課堂、混合教學形態的“四合”創新舉措。“三煉”即鍛煉思維能力、磨煉教學技能、錘煉綜合應用能力。“五注重”即注重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注重問題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注重探索導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實習支教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注重文化熏陶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以學生為中心抓“特色培養”
構建“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思想引領融入課程教學過程,形成“課程+思政”“理論+實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傳統+創新”“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組織“未來教師協會”、舉辦名家講壇等活動,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激情,實現“三能型”培養特色。
以示范為引領抓“名師工程”
落實青年教師導師制,發揮“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拜師結對,充分發揮省級教學名師、團隊帶頭人的示范引領和“傳幫帶”作用,形成“一對一”指導,逐步打造“省—校—院”結構化優秀教學團隊。
落實“雙導師制”,發揮協同培養作用。注重加強與中學的交流合作、互動協調,選派教師到中學兼職,發揮教師教育社會服務功能。聘請中學教師為兼職教師,指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實踐授課、指導實習、模擬面試等強化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整合雙方優質教學資源,發揮協同培養作用。
以管理為紐帶抓“全面發展”
實施“一中心、兩根本、三著眼、四規范、五突破”管理模式。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為根本,從課程教學改革、教研創新、提高學生競爭力著眼。落實教學管理體系規范、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規范、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規范。實現學生考研率有突破、學生就業率有突破、大學生科技創新獲獎層次有突破、教師教研成果有突破、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有突破。
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和持續改進體系。校院兩級教學過程應用“多層次、多元化、多跨度、全環節”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現對人才培養的監控。建立由課程、專業、學院、學校構成的“四級鏈接”教學質量持續改進體系,形成“內部評價—外部評價—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閉環。
在教學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建設等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數學競賽、師范生從業技能大賽等科技文化活動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劉艷芹 李秋萍 尹秀玲 劉偉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