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數智化”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6-25  閱讀:次   |
42.9K

  大格局·深融合 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數智化”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實踐

  站在職業教育改革的“風口”,更深入、更扎實地做好產教融合,才能占得發展先機,贏得發展優勢。

  作為國家首批“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始終以奮楫者的姿態走在改革前列,積極建立更開放的辦學體系,在更多領域深度探索產教融合。近年來,學校牢牢抓住數字經濟催生的商業變革及“數智化”建設這一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打造“數智化”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全面服務數字經濟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

  其大格局、深融合的辦學實踐,為職業院校的提質增效提供了一個鮮活且足夠分量的樣板,值得學習與借鑒。

  大格局 共發力驅動大作為

  面對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如何解決實訓項目與企業新技術新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如何解決高質量復合型財經商貿類人才培養實踐條件受限的問題,如何解決“生創師導”科研及創新能力提升路徑不暢的問題,如何解決產教融合中校企緊密度不高的問題……一道道難題擺在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面前。

  學校以前瞻性思維與強烈的問題導向,立足頂層設計,進行全面布局,緊緊圍繞數字經濟企業走向產業高端和江寧區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核心區建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緊迫需求,依托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匯聚數字經濟領域資源優勢,以共建、共管、共育為原則,通過與駐區政府部門合作,創新政行校企研多元合作新機制,打造“數智化”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使得各項工作落地落細落到實處。

  ——同心協力·共建

  學校投入20萬平方米載體。學校建設了江寧校區和光華校區的現代服務大廈、三創大廈、藝術大樓、180大學生創業廣場等約20萬平方米的載體,作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的場地投入,已獲批省級大學科技園、省級眾創空間、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省級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形成品牌效應;依托全國首批示范性職教集團,引企入校,匯聚優質企業資源;學校還投入無形資產,同時將產教融合項目相關的專業教師、科研人員及專業匹配的學生向平臺內企業輸送,幫助企業提升科研能力,走向產業高端。

  政府部門前期投入8000萬元資金。南京市秦淮區和江寧區政府部門根據區域內產業發展情況,面向傳統商貿流通業、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及數字經濟與未來產業,分別與學校共建管委會和專班。兩區投入8000萬元專項資金,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激發產教融合活力,建成校地融合促進中心,推動校地融合發展,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企業投入8000萬元資金。企業對接產業發展,不斷更新技術技能,投入8000萬元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開展科研創新,累計完成國內外知識產權1330件、橫向項目568項,再通過科研成果反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創業。

  ——雙管齊下·共管

  創新“雙螺旋”結構產教融合生態模式。學校專門成立了產教融合辦公室,與政府相關部門成立管委會、專班,制定專項扶持政策,同時在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內專門成立產教融合專委會,形成校地融合發展的“雙層”管理體制。以教育生態學等理論為指導,學校和政府部門、企業、研究機構等合作單位形成兩條“平行多核鏈”,在融合發展過程中相互纏繞、對應互補,形成“雙螺旋”結構,擁有的“遺傳信息”是打造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研究院等校企合作模式中常見的基本單元,可以復刻出新的產教融合項目。

  制定校企合作標準。學校為加快產教融合建設,制定了《產教融合管理辦法》,牽頭研制《校企合作指南》團體標準,制定企業遴選標準、校企合作質量標準和校企合作績效標準,明確經費投入和預期成效,使得行企參與產教融合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帶動專業群向區域內產業鏈緊密靠攏,組成良性發展的校企利益共同體,有效保障了人才培養和服務企業可持續發展。

  ——命運共同·共享

  搭建“數智化”服務平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凸顯數字化、智能化特色,疊加線上、線下服務效能,以科技創新、技能競賽、人力資源等項目為引領,以科研服務平臺、海外創新平臺、金融投資平臺和校地融合平臺為助力,校企共建研究院、成果轉化中心、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實現數字技術賦能服務一體化,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科技研發和人才優化,服務學校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

  校企協同發展。對接平臺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打造現代商貿流通、現代商務服務、健康養老、文化旅游和智能工程專業群,形成“兩標桿兩特色一培育”的專業發展格局,共建229個實踐教學基地、10個產業學院、10個名企工作室、10個教師工作站、10個現代學徒制項目,增強了人才培養的多樣化程度和承載力,實現校企協同發展,促進產教融合可持續發展。

  深融合 強實力釋放高活力

  縱覽學校“數智化”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既有“大刀闊斧”的大氣象,又有“拈針繡花”的細功夫,在政行校企研多方資源優勢合力下,學校不斷登高望遠,全力打造以“人才+”為根基的數字經濟產教融合高地,真正實現了校政企共同投入、建設和發展,在教學科研、資源建設、師資培養、產教融合、社會服務等方面不斷創新,匯聚起久久為功的育人合力,以強實力釋放高活力。

  ——教學研究提能提質

  遵循“政府部門主導、學校主體、行企參與、共同治理”的建設路徑,地方頒政策、學校出載體、行企投資源,通過載體“硬件”主動融合平臺內企業,引導教學資源向平臺聚集,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地融合、科教融匯,政校行企研共同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高地。匯聚南京江寧大學城人才優勢,與中科院共建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打造高層次師資和科研團隊,培養高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匯聚數字經濟高端企業314家,對接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級和數智化改造,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實現服務育人與服務企業并重,培育規上企業15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上市企業2家、瞪羚企業3家、專精特新企業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3家,助推校企走向產業高端,助力區域經濟增長。

  學校聯合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等研企單位,共建現代服務業產業研究院,設立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形成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投入硬件、中科院引入項目、教師進站研究的多方受益運行機制,共同開展基于“數智化”技術研發和物聯網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等成果轉化,授權發明、實用新型等專利19項,參與行業企業開發新產品8項,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超1000萬元。建立兼職教師庫,實施校企人員互聘,共同開發崗位標準、培訓手冊、課程體系、數字化資源,促進生產過程和教學過程有效對接;設立教師工作站,在教師培訓、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全面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了無人車路試、智能頭盔研發等技術研發工作。建成職業教育智庫,助力江蘇高職發展。聚焦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問題和新矛盾,以財經商貿學術研究為引領,對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建言獻策,發揮決策咨詢功能,為江蘇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咨詢,在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數字賦能共生共贏

  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模式,建立多功能展示、活動、體驗等新場景,構建以“人才+”為根基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基地,以“共生、助力、合作、共贏”為目標,制定教學標準,舉辦直播大賽和創業大賽,定期舉辦招聘會,吸納就業300余人,助推成功創業企業30余家,強化人才培養、人才孵化和社會培訓,有效改善了育人環境與營商環境,推動數字經濟新興企業成長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共筑校企協同發展生態圈。圍繞科技創新,校企共建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和知識產權集成服務中心、中科智庫成果轉化南京中心,以科技創新、技能競賽、人力資源等項目為引領,激發校企內生動力,重點解決新技術難題、新產品開發、新項目瓶頸等問題,完成國內外知識產權1330件、橫向項目568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通過科研成果反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了企業人才素質結構,培養產業教授16人、完成技術技能培訓千余人,保障校企高質量發展。

  ——人才培養創新創見

  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高度重視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持續改進機制,實施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工學結合,崗課賽證融通,打造“一書一課一空間”綜合育人體系。聚焦數字經濟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平臺企業一起,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和“1+X”證書標準,對接商貿流通、金融科技、健康養老、文化旅游、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緊跟七大主要行業(電商平臺、平臺電商、供應鏈服務、新零售、智慧康養、智慧文旅、人工智能)、三個新興行業(直播電商、農村電商、跨境電商)的發展趨勢,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將原有的專業課程知識體系轉化為教學模塊。形成教學項目集,快速響應產業人才培養需求。校企協作,開展短期業務實訓、訂單項目合作、現代學徒制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實戰教學,創新“分階段多循環遞進”人才培養模式,遵循“學校—企業—學校—企業”“理論學習—實踐訓練—理論學習—實踐訓練”的實施路徑,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工學交替。通過專業調研及“1+X”證書試點,實施書證融通,將新工藝新技術新規范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保證了對教學內容與產業一線崗位能力要求的動態跟蹤;在主持的國家資源庫課程數字化資源開發、“雙高計劃”專業群高水平課程開發及配套的“互聯網+”新形態教材的開發中,以對接產業一線崗位新要求、國賽和職業技能一類國賽等賽項規程為原則,以賽促教,實現“一書一課一空間”;建設集教學、科研、競賽、培訓、服務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室和虛擬仿真基地,開發基于企業真實生產項目的實訓教學項目,構建了崗課賽證融合的綜合育人體系。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平臺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充分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截至目前,共有75名學生獲得省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25個班級獲評省級先進班集體,8名學生獲江蘇省“最美職校生”稱號;教師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等比賽獲國獎27項、省獎62項。

  ——隊伍建設向優向強

  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持續推進高水平“雙師”團隊建設,形成“名師+名企”的帶教成長體系,搭建“雙崗+雙講臺”的“雙師”能力培養平臺。校企研協同推進,與引入的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共建“院士工作站”,校企共建“名企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聯合實施“學術領軍+行業大師”相融合的校企“雙帶頭人”培養模式;以導師帶徒、名師輻射等方式,實施研修訪學、企業輪訓、科研創新等專業化培訓計劃,提升團隊成員教學改革與實施、職業培訓、實踐指導和技術技能創新等能力。聚焦行業、企業的技術應用和產業需求,與平臺企業共建企業教師工作站,落實教師每年2個月的企業實踐制度,教師全員參與企業培訓、技術研發等活動,提升了實踐教學能力和技術技能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平臺實習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對專兼職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適應教師、培訓師“雙崗”,駕馭學校、企業“兩個講臺”。共獲批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2個、省級“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4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

  ——實訓基地共建共享

  依托技術技能創新平臺,緊跟現代服務業對新技術技能人才的動態要求,圍繞高水平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共建集教學、科研、培訓、服務于一體的校內虛擬仿真與虛擬工廠基地。在整合提升現有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開放共享功能的基礎上,與企業深度融合,共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高水平專業群產學研基地。基地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將合作企業的真實生產任務轉化為實踐任務,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VR等先進技術和標準,對原有實訓室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共同打造集教學、科研、培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智慧中心、創新創業智慧中心、智慧物流實訓中心、智慧零售實訓中心等6個開放共享型高水平實訓培訓基地,實現各專業開放共享、人才共育的協同集聚效應。基地建設成效明顯,獲批工信部門產教融合電子商務專業合作建設試點單位,首批全國電子商務類“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等。

  ——教學資源聚焦聚力

  對接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豐富教學資源供給,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智能+”教育。主持的“連鎖經營管理”“移動商務”“‘一帶一路’貿易文化傳承與創新”3個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及10門國家在線精品課程均已接入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配以海量高質量教學資源,為近30萬名學生、教師、社會學習者、企業人員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供給。依托智慧職教、中國大學MOOC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建立經貿云課堂教學平臺,專業所有課程均實施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課程資源體系、組織教學過程,將腦科學和行為認知學等學習理論融入教育教學實踐,校企聯合開發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康養等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資源,推進“數智化”教育,使教與學從以教師為主體、對“教師、教材、教學”的過度關注轉向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習投入、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及知識掌握情況,自主、自助規劃學習路徑,漸進實操,以達成學習目標,切實提高教學成效。

  ——社會服務有料有效

  服務社會是每一所學校與時俱來的使命,更是促進學校自身發展的“源頭活水”。學校牽頭研制《校企合作指南》團體標準,參與研制2個ISO國際標準;牽頭制訂教育部2個專業標準和江蘇省人社廳電子商務師考核評價標準;起草省級農村商業建設重大委托課題研究、南京市電商發展規劃;核心參與制定國家教育部門8個專業及實訓教學標準、國家人社部門電子商務師標準;承擔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及江蘇省財經商貿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電商專委會秘書處工作;精準幫扶中西部職業院校5所,受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委托,連續5年為克州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赴蘇電商專項技能提升培訓,并對接企業安排就業招聘,累計培訓近千人;開展“1+X”證書和骨干教師國培等培訓近千人次;利用平臺為企業開發新產品8件;承辦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會議5次,服務職業技能大賽多項;帶領全國30余所學校共建3個國家教學資源庫;和全國300多所中高本院校相互交流學習,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彰顯示范引領作用。

  顯成效 新標桿引領新方向

  經過5年建設,現如今,在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所激發出的辦學活力驅動下,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服務學校人才培養成果卓越,科研水平提升顯著,校企產教融合成果豐碩,企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區域就業創業質量提升,處處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

  學校2019年獲批省級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大學科技園,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020年被批準設立全國現代服務業產教融合試驗區;2021年獲得“全國服務業科技創新獎”一等獎,獲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022年在世界產教融合博覽會上展出案例,入選國家工信部門產教融合專業合作建設試點單位,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類“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省級眾創空間。

  5年來,學校累計接待了行業協會、學會、企業、政府部門、兄弟院校等900多家單位交流參觀。通過會議、研討、論壇等形式,以及“學習強國”平臺、人民網、中國高職高專網、現代職教網等省級以上媒體,進行了有效宣傳推廣。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產教融合領域的不懈探索與成功實踐,不僅驅動人才培養呈現整體推進、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也使未來發展的路徑更加清晰、更加通達、更加值得期待。

  (薛茂云 陳春義 姚煒)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