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以一流課程建設服務國際化人才培養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7-14  閱讀:次   |
42.9K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以培育具有全球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溝通素養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為目標,通過重構課程體系、開發課程資源、創新教學實踐,改革創新、示范引領,確保課程育人提質增效,有效支撐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本文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教高函〔2023〕4號)階段性成果。

  重構課程體系,對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

  課程體系的迭代升級是提升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學院始終堅持“服務需求、成效導向”原則,對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聚焦關鍵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形成體系化的“通用+通識+專業”三課一體核心課程群。課程體系以“學術英語”為主,輔以模塊化的專用途英語課程、高質量通識課程、個性化語言輔導、特色外語文化活動,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跨學科能力和跨文化溝通素養,幫助學生實現從“學英語”到“用英語學”的轉變;將全球視野融于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教學組織實施和評價中,逐步實現高水平人才培養目標,凝聚服務國家戰略的強勁動力;推進外語小語種建設,開設法、德、西、俄、日、韓等多門非通用語選修課程,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外國語言與文化的沉浸式學習中豐富認知世界的方式。基于該課程體系,學院共有“學術英語”“西班牙語初級”“莊子寓言及其智慧”等5門課程獲批認定為國家一流本科課程,“英語電影與文化”“大學英語口語進階”等7門課程獲批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在國內各大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穩步推進課程思政融入一流課程建設,培養學生的全球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除了熟練掌握外語知識和技能,還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既要對全球性議題有所了解,也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清晰的認知;既尊重、理解多元社會文化差異,也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學院充分發揮外語學科的優勢,深入挖掘課程在全球共同體意識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建設了“大學英語”“翻譯職業與發展”2門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美國歷史與文化”等3門廣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英語演講”等3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堂,以及2個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和14名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同時,建設了“英語電影與文化”等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以及“跨文化交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中國故事英語說”“全球治理與模擬聯合國”等全英通識課程,豐富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外語表達的思想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增強學生參與國際事務、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在通專融合的國際化外語課程新體系中,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跨文化意識得到提升,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國際交流交往中成為“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方案”的積極傳播者。

  加大力度開發課程資源,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效能

  教材及配套資源的開發建設是提升課程“兩性一度”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教學理念轉變、重構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內容與知識結構的重要手段。學院以一流課程建設為抓手,緊扣“全球共同體意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學習特點,穩步推進教材建設和配套資源開發。組織編寫包括《新時代大學學術英語》綜合、閱讀、視聽說一體的系列教材及教學輔導材料,《新編大學英語思政教程》《英語演講》等核心教材及一批用法、德、西、日語等小語種撰寫的高質量語言教材,形成適應新時代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需求的教材體系以及開放共享的優質數字教學教材資源庫,惠及幾十萬名學子。教材內容與時俱進,突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涵養理想信念;在提升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學術寫作,助力學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話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積極探索課程配套資源開發,以保證課程內容前沿專業、開放共享。依托“大學英語”“學術英語”等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國家一流課程,不斷拓展資源內容,同時推進包括大學英語虛擬教研室、大學英語計算機化考試題庫等多種數字化資源建設,為國際化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師是課程開發和建設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院通過“外引內培”,充分發揮一流課程建設對師資隊伍國際化培養的作用,推動教師知識結構和教育理念的轉變,全方位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一方面,引進高水平外籍教師加入課程團隊或擔任課程主講,以小班教學模式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引入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和課程資源,加速教學內容國際化,以適應全球化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與國外高水平院校和教學團隊的合作與交流,以合作促提高、以交流促發展;邀請外籍專家就語言學、人類學與區域國別學跨學科交叉研究等進行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洽談,有效實現了中外師資及教學資源的互動共享,為構建國際學術共同體打下基礎,也為學生搭建海外學習平臺、融入國際一流學術群體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培育本土教師隊伍,選拔具有博士學位、海外留學經歷且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加入授課團隊,為學生開設相關課程;鼓勵教師在國際在線教育平臺開設課程,推動一流課程資源的全球共享;激勵教師主動探索,學習國外先進的課程開發手段和教學方法,全面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學院建設的“學術英語”“英語電影與文化”“英語演講”等5門課程均采用國際化教師團隊協作授課,為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語課程內容和沉浸式學習體驗。課程先后上線學堂在線國際版、智慧樹教學平臺,用豐富的在線活動和精心設計的討論話題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萬名學員提供高質量的云端學習體驗,有效擴大了學校在國內外教育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積極推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奠定良好的基礎;“國際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等課程則引入國外優質在線資源和外籍專家協同授課,以增強學生的國際化意識、激發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意愿,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效能。

  創新課程教學實踐,全面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

  全面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離不開教學的創新。教學創新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提升人才跨文化素養和全球勝任力的重要舉措。學院堅持“成果導向”理念,緊扣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探索,從教學資源、教學形式、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構建了以提升全球勝任力和跨文化素養為目標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才培養成效和立德樹人實效。

  第一,創新課程資源開發原則,注重資源開發主體的創造性,資源性質的開放性、共享性,以及資源內容的前沿性、專業性。以一流課程建設為抓手,推動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構建了以教材為主的多元化、系統化、數字化資源體系,創新“外引內培”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協同育人機制。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國際交流情境中培養人才跨文化溝通能力。學院教師團隊依托教學改革項目不斷突破創新,打破傳統授課模式,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引入項目式學習、體驗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讓教學形式得以“常教常新”,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從2017年開始,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就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教學創新之路,在各兄弟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21年秋季在廣州國際校區開設的“學術英語與科技英語交流”課程,采取“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形式和“本土+國際”理念,由中方教師制定教學目標、課程大綱與計劃,美國羅格斯大學語言與文化學院協同完成授課,充分體現了課程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先進性和互動性。

  第三,創新教學評價方式,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激勵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健全課程育人成效機制。采取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通過課堂活動、課后作業、成果展示、反饋反思等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模式驗證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并持續改進教學方式,以確保每名學生都學有所成。學院教師依托創新教學評價模式,教改成果豐碩,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驅動的英語語音能力評估標準創建研究”、教育部門人文社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英語聽說考試評分標準的研制與效度驗證”以及其他省部級以上項目等10余項,在多家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充分發揮了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作用。

  在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始終堅持服務國家人才戰略需求,以立德樹人成效為導向,不斷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和育人效果。通過重構對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一流課程體系、建設和整合線上線下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教學改革創新,為提升學生的全球共同體意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學支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成才夯實了堅實的根基,在提高課程整體育人成效、教師立德樹人實效方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有效支撐了學校的“雙一流”建設和國際化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屈薇)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