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篤行 開拓創新 ——武漢城市學院寫好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奮進之筆
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進一步增強主題教育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日前,武漢城市學院領導班子成員來到革命老區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在巍巍豐碑、蒼翠青松的見證下,學院黨委書記肖軍帶領全體成員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在鏗鏘誓言中汲取奮進力量。
近年來,武漢城市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牢牢把握好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全體教職員工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凝心聚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高質量應用型高校建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武漢城市學院”答卷。學院獲全國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獲評“湖北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基層單位”“武漢市文明單位”,連續多年獲評“武漢地區企事業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單位”。
堅持黨建引領
賦能學院發展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必須夯實高校黨建工作基礎,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融合賦能”,在學院黨委統籌之下,學院以基層黨建品牌特色工程為抓手,開展“一學部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創建活動以及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建設。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2021年,武漢城市學院機電工程學部教工黨支部榮獲全國首批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同年獲評湖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2022年,城建學部教工第一黨支部入選“湖北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培育創建單位”。2023年,經濟與管理學部教工一支部獲評湖北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主體。在疫情大考面前,護理學專業6000多名校友中有4000多人戰斗在抗疫一線,用精湛的技術、忘我的精神、無畏的勇氣直面病毒、救死扶傷,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2021屆畢業生盧青云利用專業特長,逆行而上,援建雷神山十天十夜,他的事跡被多家權威媒體報道,受到全國廣泛關注。盧青云先后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湖北省大學生自強之星、長江學子等榮譽。共產黨員、2020屆畢業生許諾扎根西部,在新疆鄉村振興一線建功立業,獲評湖北省長江學子榮譽。
2006年,學院在全國高校首創并始終堅持“德育獎學金”制度,受到權威媒體廣泛關注。
深化培養路徑
踐行立德樹人
“為了不斷深化培養路徑,有效踐行立德樹人,學院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為每名學生必抓的關鍵課程,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院長陳建勛介紹。學院領導帶頭走上講臺,為學生上思政課,引導廣大學生志存高遠,始終聽黨話、跟黨走。教師一課一思政,一師一黨徽,注重思想引領,身體力行地影響學生、感召學生,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做好立德樹人工作。
實踐活動結合思政理念,是踐行立德樹人的關鍵抓手。2022年9月,在學院團委指導下,紅安校區大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由在校退役士兵大學生發起,以自發維護校園環境文明、制止不文明行為為初衷,致力于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從宿舍區站崗巡視、教學區維持秩序、學生文明素養養成教育,到結合紅安革命老區紅色文化開展的一次次大學生紅色研學之旅,自治委員會的成員們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用自身甘于奉獻、勇于擔當、忠于職守的品質,感染、帶領著全學院學生堅定信仰、奮發圖強,擦亮了一張極具特色的德育名片。
學院加強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融合的“雙創”教育體系,積極創新校政、校企聯合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學院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武漢城市圈建立了175個實習實訓基地,獲批國家和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7個、國家教育部門協同育人計劃項目45個,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共建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護理學實習實訓基地”被授予湖北高校省級實習實訓基地,“護理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被授予湖北省重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近5年,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國家金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銅獎、省級金獎,“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銅獎及省級特等獎、一等獎等重要獎項超過150項,學生獲省級及以上獎勵人次占在校學生人數的17%,已形成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良好校風學風。
探索引育機制
推進人才強校
“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關心的時候,學生才會認可你。”城建學部輔導員劉建國,是一名擁有豐富軍旅經歷的退役軍人。長達22年的軍旅生涯,鍛造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愛生如子的品格。通過人才引育機制,2009年,以副團級職務退役的劉建國來到武漢城市學院,成為了一名普通的輔導員。
“我很感謝劉老師,他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幫助我重新鼓起面對一切的勇氣。”“他的話不多,分量卻很重。話語里的每個字,都充滿著力量。”在學生心中,劉建國不僅是一名輔導員,更是一個榜樣和引領者,鼓勵著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奮發向前的拼搏精神。
像劉建國這樣的教職員工,在武漢城市學院并不鮮見。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做好系統規劃,用好第一資源,實施人才強校工程。探索人才引育機制,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成效明顯。著力推進“骨干教師培育計劃”等“三大工程”,配套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教師博士培養計劃”等“四大計劃”,推進人才強校。
學院“綠色節能環保功能性建筑材料”團隊、“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引領、群鏈驅動、星網協同’路徑及政策研究”團隊、“基于時空大數據的社會態勢感知研究與應用”團隊獲批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綠色建筑”課程群教學團隊、“護理學”專業教學團隊和“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獲評為湖北高校省級教學團隊。“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心、“計算機軟件技術”教研室、“基礎醫學”教研室、“電子商務”教研室入選湖北高校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葉國慶、黃麗娟、張巧莉等50多名教師在省級以上比賽中獲獎,展示了新時代教師團隊的實力與風采。
強化學科建設
提升辦學層次
20年奮斗不息,20年開拓進取。2002年,武漢城市學院在武漢東湖之濱正式揚帆啟航。20年來,武漢城市學院始終秉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發展、爭創一流”的辦學理念,將專業建設緊貼社會需求、融入區域發展,書寫了一段充滿奮斗與夢想的絢麗篇章。
從6個專業、373名學生,到如今涵蓋工學、管理學、醫學、文學、經濟學、理學、藝術學七大學科門類的36個本科專業、12個專科專業、1.7萬余名學子。在肖軍看來,學院一路走來取得的各項成就,離不開各級領導部門的關心與支持,更離不開全體教職員工齊心協力的拼搏付出、埋頭苦干。
通過大力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升教學水平,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商科”;以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學院重點建設了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依托、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知識體系為支撐的信息科學專業群,面向新產業,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護理學”專業為依托的大醫護專業群,面向醫護養產業,構建以“護教協同”為特色的“學校+醫院”協同育人模式;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依托的電商物流專業群,創建以“新業態+創新創業”為特色的新型產業育人模式,推動專業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
“護理學”“智能建筑環保工程”被評為省級優勢特色學科;“電子商務”“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視覺傳達設計”“護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工商管理”7個專業獲批湖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其中,“工商管理”既是省級重點培育專業,又是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思維能力貫通式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協同育人視角下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
酣戰未言歇馬,揚鞭再踏征程。武漢城市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秉承和踐行“勵志修德勤學創新”的校訓,團結帶領全體師生員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把學院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不懈奮斗!
(汪亮亮 倪佩芬 袁晚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