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多元一體:地方課程開發的理念與原則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7-01  閱讀:次   |
42.9K

  《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印發,引起廣泛關注和深入討論,尤其是地方課程。這是中國課程史上第一個關于地方課程的文件,既體現了課程的政策性,又體現了課程的專業性,既符合課程理論的基本規定性,又突出了中華文化語境下地方課程的中國特性與時代特點,必將引領地方課程的建設與管理,推動課程的高質量發展,《意見》引發關注和討論是必然的。

  當下討論中有個問題特別重要,那就是究竟怎么理解、把握“地方”?其深處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把握好地方課程建設中地方文化價值與中華文化價值的關系,進而充分發掘地方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形成課程育人合力。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毋庸置疑,地方課程必須重視并凸顯“地方性”,否則就不能稱其為地方課程。看待、對待地方價值,有不同的視角。首先,從課程的育人價值看,《意見》里說得非常清楚,“增強義務教育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我們必須堅持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打好共同基礎。與此同時,課程改革又必須面對地方的差異性,體現文化的地方特點,對國家課程作必要的補充和合理拓展,以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這樣,才能更全面、更充分地發揮并實現課程育人的功能。為此,地方課程必須“挖掘當地自然風貌、區域經濟、優勢科技、特色文化以及革命文物、遺址、紀念場館等方面資源的育人價值”。在此方面,地方文化的價值有其獨特的優勢,“使學生認識家鄉,豐富體驗,拓寬視野,增強綜合素質”。其次,從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看,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包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的民間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綿延不斷、亙古不衰的重要原因。地方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中華文化體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地方課程正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再其次,從知識體系看,“地方性知識”是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一種形態,“地方性知識”更具鄉土性、鮮活性和可親近性,也充滿著知識產生、發展的生命活力。“地方性知識”應當是地方課程的知識論基礎。最后,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一定包括各地區的教育現代化,有些地區將會成為先行區、實驗區、示范區,其地方特點與優勢將會得到體現。《意見》對此已有了明確的規定。開發實施地方課程有利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從以上幾個視角看,只有突出“地方性”才能呈現地方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在打好共同基礎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因此,有些人提出地方課程應當增強“地方感”,這是有道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意見》還著重指出,“地方課程要體現多元一體的理念,堅持區域特征與共同要求相統一,強化地方與國家的不可分割性,關注與世界的相互關聯性”,又非常強調“弘揚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的中華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涵養學生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段話規定了地方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方向、目標和原則,告訴我們,地方課程只關注“地方感”、只突出“地方性”是不夠的,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準確的,必須關注并突出“國家性”,堅守多元一體的理念與原則。

  我們應緊緊圍繞“多元一體”的理念與原則,從不同的視角深思,加強認知的深刻性。其一,從中華文化的特性來思考。中華文化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統一性。任何一個地方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地方文化歸屬于中華文化,地方文化要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的統一性,絕不能止于“地方性”而不映射中華文化的整體性,不能忽略甚至丟棄“國家性”。文化認同首先是國家認同。

  其二,從地方與國家的關系來思考。地方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區域的差異性,呈現出區域的不同特征。地方課程要突出這些特征,彰顯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區域豐富多彩。但是在關注這些特征的同時,不能忽略區域特點要與國家的共同要求相統一,否則就會造成地方與國家的分離甚至分割。若此,就會產生地方課程開發與實施在方向上的嚴重偏差,多元一體的原則就會被破壞。

  其三,從地方與世界的關系來思考。我們不僅不能忽略地方與國家的不可分割性,而且不能忽略地方與世界的關聯性。這樣,地方課程才能引導學生從地方走向全國,也走向世界,視野才更寬,格局才更大。顯然,囿于“地方性”顯得狹隘。當今世界要進一步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地方課程應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多元一體是地方課程開發的理念與原則,既要增強“地方性”“地方感”,更要從“地方性”中透射“國家性”,從“地方感”中折射“國家感”;地方課程要培養鄉土情懷,但絕不是培養“地方人”,而是要在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上下功夫,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成尚榮系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