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智慧教育如何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時間:2021-08-24  閱讀:次   |
42.9K

  南昌利用教育大數據技術,實現在線智能批改、提升作業設計質量等,扭轉了學生課下海量刷題的突出問題;寧夏全域推進“互聯網+教育”大膽創新實踐,構建了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學習、互動探究、主題拓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回歸教育主陣地——課堂教育,為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助力……

  8月18-20日,在北京舉辦的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多個地方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借助互聯網+教育的深度應用落實“雙減”的做法,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雙減”政策要真正落地,根本上要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進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這與“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長遠目標不謀而合。那么,智慧教育建設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如何發揮更多“智慧”?

運用智慧教育提升區域教育水平

  為了推進信息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滿足新時代和信息社會創新人才培養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兩年前,教育部啟動了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工作,將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如何促進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如何兼顧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在教育部科技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看來,各地要立足本位, 找準自身特點,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形成各具特色的智慧教育發展之路。

  北京東城區是全國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區之一。在此次大會上,東城區教委副主任周林介紹,近年來,該區一直努力探索如何運用智慧教育助力區域教育水平提升。

  2020年下半年,北京東城區聚焦“數據推動下的教與學變革”,啟動“數據大腦”項目,目前已完成近300類存量歷史數據梳理分析,信息技術與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如初高中英語常態聽說教學平臺應用推進,形成教學、練習、考試,全過程應用。周林介紹,“數據大腦”為東城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東城區發揮優勢,統籌推進。截至2021年上半年,東城區81個單位開通智慧校園平臺,40個單位實施智慧校園全面應用推廣,未來還將在N所學校形成全數據支撐、深應用突破的教育教學新環境。

  像北京東城區一樣,近年來,多地紛紛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探索實踐:廣州通過“共享課堂”普及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人工智能普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成都武侯區調動地區不同學校的教育場景資源,打造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區域教育資源服務新模式——“跨校場景開放,學生選課走班”,為不同學段、不同興趣愛好的孩子提供多樣化學習選擇,服務區域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成長……智慧教育特色建設與區域協同發展結合的局面正在逐漸形成。

借力信息技術實施精準個性化育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地方聚焦教育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積極運用現代教育理念主動尋求突破,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這方面,上海閔行區作了一篇借力信息化手段推進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大文章。擁有400多所學校的閔行區,為應對教育規模擴增和質量提升的雙重壓力,選擇了區校共同推進智慧教育建設,從平臺與工具、教師與學生、場景與環境三個維度全面構建區校兩級項目研究圖譜體系。

  力量匯聚,效果逐步顯現。在湖南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看來,新時代的高質量教育,更加注重育人。如何精準實施個性化育人,綜合素質評價科學全面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長沙充分利用全市中小學基本實現一人一空間,校校有空間,班班用空間的基礎條件,網絡空間利用迭代升級,實現人人通空間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大數據融通共享,確保了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和評價實施的可操作性。目前,長沙市中小學人人通云平臺已全面建成,全市學校、教師、學生空間開通率均達到了100%。

  “我們不僅要關注‘物’,更要關注‘人’,不僅要關注‘教’,更要關注‘育’。”雷朝滋認為,教育新基建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基礎和應用環境,然而,發展智慧教育要以人為本,避免“唯技術論”,要密切關注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給教師和學習者帶來的心理狀況、適應能力和深層需求的變化,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

輻射全國引領教育改革發展新模式

  對于智慧教育如何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部分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通過探索實踐積累了不少經驗。成都武侯區教育局智慧教育推進辦主任熬靜認為,智慧教育需要建設智慧環境、智慧教學模式和智慧教育制度,這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推進中要實踐中總結,總結中實踐。

  武漢市通過高水平建設智慧教育的基礎設施,打造新時代高水平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隊伍,實施中小學課堂革命行動和資源供給模式的創新行動,推進基于以大數據的評價實踐活動總體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2018年7月,寧夏獲教育部批準成為全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教育局副局長王少龍介紹,建設過程中,興慶在整合內外部資源和教師研修上集中發力。既立足學校又要破除校與校之間的壁壘,圍繞國家基礎教育優秀成果推廣和互聯網+教育示范區重點任務,由教研員牽頭,各級骨干和名師為核心成員,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建立起學習共同體,持續在優質項目上鉆研,形成了“研-訓-教”閉環,扎扎實實地提升了教師專業能力。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地教育生態的區域“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有力地助推地區初步實現“互聯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智慧教育建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 沒有既定的道路可因循, 這是一項具有開創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中央電教館原館長王珠珠指出,未來,智慧教育示范區要在信息素養、教學服務、資源供給、深度融合、精準測評及治理水平六個維度上下功夫,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形成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發揮“領頭雁”的作用,輻射全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黃璐璐 王強 見習記者 胡茜茹)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