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已過時?教育部: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防止泛化和窄化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8月24日訊(記者 林煥新 見習記者 張欣)“體力勞動永遠不會過時。即使是在機械化程度很高的時代,我們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主要是通過勞動創造的。體力勞動是勞動的基礎,我們說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財富,都要通過體力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兩種勞動形態,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在今天教育部召開的教育“金秋”系列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在回應“體力勞動是否過時”的問題時說。
田慧生強調,這次黨中央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發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共同強調了一個觀點,就是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要以體力勞動為主,注重手腦結合。也就是說,以體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要很好地結合起來。
田慧生解讀,這兩份文件中提出以體力勞動為主,其原因,一是針對當前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即青少年學生不會勞動、不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輕視普通勞動者的情況,我們制定文件的過程中明確提出,首先要抓好體力勞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勞動過程,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二是勞動教育要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這些觀念、精神必須在具體的勞動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靠簡單的知識講解、概念灌輸,不可能使學生真正形成對勞動的真情實感和正確認識。另外,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培養體系看,每一育都有獨特的育人功能、育人價值和教育內涵。勞動教育一方面強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智育”取代勞動教育,避免單純通過在課堂上教知識、講勞動來實施勞動教育。既要防止泛化,也要防止窄化。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