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國防教育扎根沂蒙“紅色”厚土
□ 通訊員 季德山 胡傳璽
“八一小學是山東省軍區(qū)直接援建的學校……”站在學校整飭一新的操場上,臨沭縣鄭山街道八一小學校長潘文建感慨道,“圍繞國防教育,各級政府加大投入,給我們蓋了教學樓,修建了操場,配齊了設施,并定期到學校指導國防教育,村里老百姓高興著呢!”
近年來,臨沭縣根植沂蒙“紅色”厚土,確立了國防教育的辦學特色,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和內(nèi)容,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防教育新路徑,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與認可。
傳承紅色基因
臨沭縣有著開展國防教育的沃土和優(yōu)良傳統(tǒng)。
革命戰(zhàn)爭年代,臨沭縣曾一度是山東省政治、軍事指揮和后方基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省戰(zhàn)工會、八路軍115師司令部曾在此長駐;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羅榮桓、朱瑞等先后在臨沭工作、戰(zhàn)斗。當時,僅有30萬人的臨沭縣就有兩萬多人參軍,4000多名烈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淮海戰(zhàn)役期間,臨沭縣累計出動民工6萬余人次、小車兩萬余輛,加工糧食500多萬公斤,做軍鞋24萬雙。臨沭縣朱村,名揚魯南;“鋼八連”、朱村反擊戰(zhàn),氣壯山河。
老區(qū)的革命精神和傳統(tǒng)為臨沭縣開展好國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進入新時代,臨沭縣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以培養(yǎng)思想好、品行好、學業(yè)好、習慣好、身體好的“五好少年”為目標,系統(tǒng)規(guī)劃確立了國防教育辦學特色,傳承和弘揚沂蒙紅色基因,得到了社會各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與認可。
課堂滲透 課外拓展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七一”前夕,臨沭縣開展了“唱紅歌”“百年榮光•十秩輝煌——永遠跟黨走”“中華經(jīng)典誦讀”等活動,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在臨沂市舉辦的經(jīng)典誦讀、合唱比賽中,該縣獲得經(jīng)典誦讀一等獎4個、二等獎6個,還獲得了合唱比賽一等獎。其中,臨沭一中的《百年頌歌》,臨沭街道一小、鄭山街道中心小學聯(lián)合展演的《精忠報國》等節(jié)目在臨沂市展演,臨沭縣第三初級中學的國防教育案例入圍“全國紅色教育案例”,是山東省入圍全國的兩個案例之一。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該縣將國防教育納入教學體系中。他們把國防教育因素有機地融進語文、數(shù)學、政治、歷史等學科教學中,結合各學段學生特點和實際,制定了分層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紅色基因。
“《第一碗餃子敬烈士》《槍聲就是命令》《劉少奇在臨沭》……這么多的紅色故事,讓我們嘖嘖稱奇、流連忘返。”一名中學生聽完故事后深有感觸地說。
7月1日,在朱村新落成的紅色文化紀念園,71歲的老黨員王經(jīng)臣向前來研學的學生講述了朱村的紅色故事。這里成為臨沭縣中小學國防教育研學的“打卡地”。
在課程架構上,該縣突出“百年黨史”教育、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建軍以來我軍歷經(jīng)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和英模人物,“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當代沂蒙精神,以及當?shù)刂募t色教育基地、先進人物、優(yōu)良家風等內(nèi)容,推進“課堂滲透、課外拓展、研學提升、線上強化、家校合育”等5項國防教育特色活動,為傳承紅色基因注入了強大動力。
孩子一下子就長大、懂事了
“開展國防教育,讓孩子體驗軍旅生活,懂得‘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的道理,很有必要。孩子仿佛一下子就長大、懂事了,比起我天天嘮叨、啰里啰唆的批評教育強多了!”一名家長激動地說。
該縣中小學實行校園軍事化管理,讓學生走進軍營體驗軍旅生活,開展組織一次國防知識競賽、開展一次學生體能測試、傳唱一首紅色歌曲、講一個紅色故事、給最親愛的人寫一封信“五項評價”活動,先后打磨國防教育特色課程3000余節(jié)次,組織紅色研學近千次,形成了課內(nèi)與課外、家庭與學校、線上與線下的教育合力,提升了國防教育的深度、厚度和寬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建縣以來,該縣先后有2.3萬多名各級畢業(yè)生參軍入伍,涌現(xiàn)出“全軍最美女兵”英曉妹、“傳奇藍軍旅長”滿廣志等新時期英雄模范;近年來,評選出臨沭縣“五好少年”1萬余名、名師1000余人、紅色教育先進科室300余個,書寫了國防教育的新篇章。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