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興:“抱團”成長,幼兒園有了新模樣
“以前孩子們總是跟在教師身后,現在有了游戲和學習的主動權,他們學習潛力漸漸被激發出來,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江蘇省泰興市虹橋鎮中心幼兒園園長鞠芳激動地說。這所地處鄉鎮的幼兒園,通過該市建立的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與市域內教學水平更優的名園、示范園建立穩定聯系,并作為教育集團中心園帶動其他4所幼兒園共同成長,逐漸展現出全新的育人面貌。
“抱團”,是10余年來泰興學前教育發展的關鍵詞。2010年,泰興市教育局印發文件,著手建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開始了“發揮示范園資源優勢,提升鄉鎮園辦園內涵”的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探索。10年后,為進一步激發強化名園的輻射帶動作用,該市開啟了學前教育“雙線并行”的新步伐。
截至目前,泰興市共形成4個學前教育共同體,囊括市域內所有幼兒園,并根據地區實際組建了7個緊密型學前教育集團。“共同體傾向于教研,包括有明確計劃的成員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共建、同課異構等;教育集團則采取‘一套班子、多個分園、統一管理’的發展模式,聯系更加緊密。”泰興市教育局學前教育科副科長魏倩雯介紹,學前教育共同體和學前教育集團“雙線并行”,為全市學前教育“抱團”成長提供了機制保障。
“送教不僅是上幾節課,更多的是園所間的相互了解和教育觀、兒童觀的傳遞,是課程故事的分享。現場授課,評議交流,思維碰撞……一次送教結束,我們的課程對他們有什么啟發,他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數。”泰興市育紅幼兒園教科室主任周宸琦告訴記者,到共同體成員單位的每一次送教都是一場針對性頗強的思維互動。作為共同體牽頭園,育紅幼兒園會在送教前詳細了解被送教園所當前的課程研究背景,有針對性地制定送教計劃。
現場送教之余,定期組織培訓、線上課程分享、每月舉辦讀書會等,都是育紅幼兒園與共同體成員單位之間加強教研交流的途徑。交流過程中,最為共同體成員稱道的就是先進教育觀的傳遞。
“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轉變,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小朋友。”濱江鎮中心幼兒園園長葉紅梅說。幾年前,她和教師們對如何利用園區戶外資源有些迷茫,在共同體牽頭園——育紅幼兒園的幫助下,逐漸找到了方向。“兩家幼兒園共同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教師越來越懂得如何以兒童為中心,發揮園所自身優勢引導孩子們多觀察、多思考。”葉紅梅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習探索的自主性不斷增強,越來越大方自信。
無論是相對松散的共同體還是緊密型教育集團,教師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每學期初,泰興市實驗幼兒園教育共同體都會召開聯席會議,共同體成員單位根據自身需要提出交流需求,作為牽頭園的實驗幼兒園據此安排本學期的交流計劃。“我們希望做到從管理層到教師、保育員等各類人員的深度交流,讓成員單位詳細了解我們日常工作的每個環節。”實驗幼兒園黨委書記、園長高山介紹說,每期半個月到一個月的跟崗、培訓、送教,讓交流過程走向深入。
在集團內部,“一套班子,統一管理”的模式讓教師交流更為順暢。“我把年級組長定下來,其他教師按崗位抽簽,抽到哪個園區就去哪個園區,大家都覺得很公平。”高山說,直接抽簽確定教師園區的策略讓分園和總園擁有同樣的師資力量,分園口碑快速提升,教師、家長也很認可。
10多年來,“抱團”不僅收獲了鄉鎮園的成長,也促進著牽頭園的進一步發展。“鄉鎮幼兒園在不斷向前走,城區幼兒園想引領我們,也需要不斷發展自身,努力向前。”葉紅梅說,隨著鄉鎮越來越開放,像濱江鎮中心幼兒園一樣的鄉鎮園獲取信息、發展自身的渠道越來越通暢,這對城區園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我們覺得帶共同體、做集團化是雙向滋養,互相成就。”育紅幼兒園副園長王蓓坦言,與共同體成員單位和集團分園交流互動的過程讓青年教師得到了施展才華的平臺和機會,也讓牽頭園自身看到了其他幼兒園的特色和優勢。“他們的游戲材料也許沒有我們精致,但有時只用簡單的竹棒就能讓孩子玩出更好的游戲,這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潘玉嬌 通訊員 阿妮爾)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