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新美育應該重塑“感性教育”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1-11-15  閱讀:次   |
42.9K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等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強調一種有生命的、個體性的主體狀態美。針對當前偏重“理性教育”的現狀,學校美育應該重塑“感性教育”,協調發展當前教育中的感性和理性兩方面,以此形成“全面發展”的教育。因此,以某一“學科教育”來理解“學校美育”是片面的;同樣,單純將美育理解為“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教育”也有失偏頗。學校美育應該是學校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存在于各學科教學之中,以多門課程為載體,逐步完善學生的理性與感性協調,進而達成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

  轉變教學理念,厘清美育如何作為

  學校美育不是簡單地從教學內容中尋找“美”,然后讓學生去認識這些“美”,也并非在原有的教學目標上簡單加上一個美育目標;而是應該以學生“情感教育”為主線,通過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感性教育,從而平衡感性與理性教育的比重,培養“有序”的個體生命。因此,教育理念的轉變是學校美育實施的必要前提。

  一是轉變“美育=藝術教育”的觀念。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感性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學校美育的重要載體。但藝術教育并非美育的全部,不能簡單將藝術教育與美育畫等號,而是應該推動美育多元化,探索跨學科教學的實施路徑。學校可以將“生活經驗”作為各學科之間的鏈接點,強調不同學科教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經驗”的橫向聯結,讓學生了解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和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挖掘不同學科所蘊含的美育價值,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同時,學校可以結合自身的教育屬性和資源,因地制宜開設與本土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美育課程。

  二是摒棄“藝術教育=藝術技能教育”的認識。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陣地,但若將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技能教育,將對學生審美的培養簡單等同于繪畫技法的熟練度、歌唱技巧的成熟度等,顯然違背了美育的培養目標和美育課程的出發點。作為學校美育的重要載體,藝術課程需要杜絕單一的技能技法訓練,通過欣賞、觀察、練習、思考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健全課程體系,確保美育有所作為

  美育并非簡單的“單學科教育”,學校美育要豐富課程體系,拓展課程資源。關于美育政策的相關文件指出:要從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入手,大力改進美育與藝術教育的教學體系,深化各級各類學校的美育改革,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學校在開齊開足美育課程的基礎上,保障學生獲得“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不斷拓寬課程領域,豐富課程內容,滿足學生深層次的“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等需求。

  從資源整合角度出發,學校應該形成校內與校外、課程與活動、線上與線下的多方位和多角度美育覆蓋。一是充分利用博物館、美術館、美育實踐基地等公共資源,整合區域內學校、地方藝術團、民間藝人等優質資源,融入地方特色藝術,充實美育資源配備,形成地方美育資源共享平臺,將社會美育與學校美育相聯結;二是開展校外美育教學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的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實現課程與活動、家庭美育與學校美育相結合的美育合力;三是依托“互聯網+”時代,利用多媒體信息化手段,將“理性”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展現,網絡教學與現實場景的融合有助于教學過程中的情境代入,對于“理性”知識而言也是一種“美”的融入過程,彌補了“感性”層面的缺失。

  從課程設置角度出發,學校應該健全美育課程體系。在縱向層面,針對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科內容,設置不同的美育目標,構建大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從橫向層面,推進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充分挖掘不同學科所蘊含的美育價值,設計學科美育主題單元,使美育課程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等課程有序銜接、滲透融合,促進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整體發展。

  找準評價重心,保障美育所作所為

  目前,許多學校美育課程的教學還在沿用過去知識教育的模式,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或掌握某種藝術技能的教育,對于美育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指標,也簡單地等同于學生藝術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

  新時代的學校美育教學評價應該是以審美導向為核心追求的評價模式,而不是通過考試的形式追求技術測量結果,或者以教師或管理者的身份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判和等級劃分。因此,在美育教學評價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評價目的,即“以評促建”,而非“以考代評”,評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現當前美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其次,以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獲得”為評價內容,以學生內心對“美”的感受與發現,即課堂教學和活動中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感受為評價“抓手”,考查學校美育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夠提供幫助,實現學校美育評價從技術測量到關注生命個體的跨越;最后,在大中小幼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基礎上,設立“一體化”教學評價目標,關注不同階段學生審美能力的達成度,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優勢,同步獲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審美體驗”的美育數據,給教師提供實時動態反饋,以此督促學校美育工作的落實,監督美育實施水平,完成新時代的美育使命。

  (作者李彬彬 吳 鍵 系中國教科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所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