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育須在求真中堅定前行
以美啟德、以德興美是新時代學校美育的目標。讓學生從學會“欣賞美”,到具備“體驗美”的條件,再到獲得“創造美”的能力,是新時代學校美育的責任。
如今,音樂課、美術課成為每一個中小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美育不再是極少數人的“特權”。但細細思量,現在的學校美育需要改進的地方不少:學生層面,曾經的“三好學生”標準僅有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德育、智育、體育),沒把美育納入考查范圍;直到2000年之后,各地才陸續淡化了“三好學生”的評選。教師層面,長期以來作為學校美育“主力軍”的藝術教師往往被視為“副科教師”“小學科教師”,藝術教師的“晉升”路徑不暢,在農村學校“缺口”嚴重。此外,藝術教學是學校美育實施的主要途徑而不是唯一途徑,但其他學科愿意且能夠承擔美育教學的教師少之又少。學校層面,把美育工作“錦標化”“功利化”的現象也不鮮見……
“治大國若烹小鮮”,中國教育“體積”龐大,地區、學校之間的差異也不小,所以在堅定不移推進新美育步伐的同時,一定要以審慎的態度多試點、多實踐、多修正、多改進,不斷找尋合適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新美育發展中有一根難啃的“骨頭”——學校美育評價體系的建立,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美育進中考”。誠然,“美育進中考”可以把美育評價的“軟要求”變成“硬指標”,但是在推進這項工作時一定要慎之又慎。作為學校美育主體的藝術教育,在經濟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城市與農村、學校與學校之間很不均衡,如何不因考試而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進中考”是對美育的加強和重視,但對其落實不能“一進了之”,還要用更大的力量去研究和改進美育中考。
為了更好推進新美育,除了不斷進行硬件更新,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做好美育師資建設,特別是藝術教育師資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雖然這個過程周期長、見效慢,但的確勢在必行,美育師資問題解決了,許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由師惠生,“美育大廈”自然穩若泰山。
未來,學校新美育教學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因此,讓美育教師的能力可以匹配基礎知識與技能、審美體驗、專項特長“三位一體”的學生素質結構,必然是美育師資建設的關鍵點。
首先,要從源頭上改革高校美育師資培養的模式,把脫胎于藝術專業院校的培養方式,向更偏向中小學美育教師的培養方向變革,例如加強教育教學法、教師生涯規劃、藝術社團管理與指導、藝術課程資源建設、人際交往與禮儀、藝術科研與寫作、多媒體課件制作等“中小學實用性”課程的學習。同時,打破高校與中小學師資之間的流通藩籬,中小學美育名師能夠到高校兼職任教,高校美育師資能夠在中小學參與教學,高校與中小學成為“一體化”的教師成長搖籃。
其次,對于已經在職的美育教師而言,需要激發教師自我的終身學習欲望,例如鼓勵教師學歷進修、加強區域美育教研、組建美育名師工作室、鼓勵美育幫扶支教等,那些非藝術學科的教師也可以通過美育的“繼續教育”成為“美育人”。我曾經在學校組建“青年教師藝術工作坊”,成員是語文、英語、信息、體育等學科的教師,讓這些非藝術學科教師浸潤在藝術學習的氛圍中,他們成為“美育人”就有了合適的“橋梁”。
新美育正在揚帆起航,期待這艘“大船”可以載著中國學生駛向更美好的教育。
(作者 陳 璞系上海市川沙中學音樂特級教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