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與美同行:讓學生笑得更美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1-11-15  閱讀:次   |
42.9K

  “鈴鈴鈴……”星期一下課鈴響起,安靜的校園一下子變成喧鬧的海洋,學生從各個班級涌出,飛快地奔向各自的目的地,很快校園又重歸寧靜。這是江蘇省太倉市沙溪實驗中學每個學生最期待的時刻——學校依托古鎮文化建設美育課程基地并開設了各種美育社團活動。

  尋美:謀學校發展之路

  學校坐落于太倉市沙溪鎮,是一所年輕的農村初級中學。在教育環境和生源情況不斷變化的當下,學校常常思考:怎樣才能在新時代更好地讓師生成長?通過調研與訪談,學校重新定位了辦學目標與方向,利用毗鄰千年古鎮——沙溪古鎮的優勢地理位置,依托古鎮豐富的課程資源,聚焦課程建設,大力開發美育課程,圍繞美育課程建設形成了以“匯美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向美而生、為美而行”的辦學理念,從環境、課程、教學等方面入手構建“大美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發現美、體驗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實現“以美的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張。

  創美:美的環境感受美

  美的教育需要美的環境,學校汲取古鎮文化特色,沿用沙溪古稱“印溪”,打造“印溪學影”美育環境,圍繞美育課程基地建設的需要,重點推進“一場五區三中心”建設。“一場”就是把整個學校建設成一個美育體驗場;“五區”是創美區——美的操作區、承美區——美的活動區、見美區——美的見證區、筑美區——美的體驗區、融美區——美的展示區;“三中心”是“仁慧”教師發展中心、“美學”課程研習中心、“尋美”學生成長中心。

  以創美區為例,學校分三期建成涉及3D打印、創客制作、印溪學堂、國際理解教育的“美育沙溪創新教育課程群”、“數學發現生活,數學發現美”數學創新探究實驗室、“美育沙溪科技之美”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為師生創設更優質的創新教學環境、學習空間以及動腦設計、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對木工室、勞技教室、國畫室、陶塑室等專項教室進行改造,豐富教室的設備設施和功能,是印溪木工、機器人足球、古鎮水鄉建筑、美畫古鎮、陶塑等美育社團的重要活動場所。

  作為承美區,學校利用新建學生發展中心大樓的機會,建設了家政體驗中心、國學體驗中心、生命體驗中心,包括印溪學堂、書法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家政社團教室等新的專用場館,功能更加完善,它們也是美育課程基地的主要活動區域。

  學校還建設了“美育課程自然美實踐基地”,在沙溪鎮勝利村、涂松村、中荷村、淞南村分別開辟了美育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建成了水稻種植、水果種植、稻米加工、新農村建設等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親近家鄉、感受新農村變化、體驗自然之美提供了豐富資源。“種子農場”“溪水潤物無土栽培區”“魚菜共生智慧生態系統”“‘魚鴨共生’池塘生態系統養殖基地”等區域是學校內部的實踐場所,學生可以學以致用,體驗生活之美、知識之美、勞動之美,提高實踐探究能力。

  此外,學校還與吳曉邦故居、沙溪文史館、江南民間現代詩歌館等場所合作,共建美育課程實踐基地。這些場所均長期免費對學生開放,以供學生開展校外拓展性學習之用。

  學美:美的課程體驗美

  學校依托沙溪古鎮資源進行一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以“美學”為特色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兩部分。

  在國家課程方面,學校從藝術學科入手,融入古鎮文化元素,進行模塊化課程設計,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則圍繞古鎮的豐富資源開展包括古鎮人文、美食、建筑、小導游、志愿者在內的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

  校本課程以美育社團活動的形式實施,形成古鎮人文、藝術鑒賞、技藝工坊、古韻今風四大板塊在內的“鄉美”系列課程,包括古鎮美食、古鎮水鄉建筑、美畫古鎮、竹編、滾燈、評歌演繹、溪水潤物、魚菜共生、小溪志愿者等40多個美育社團。

  以最受學生歡迎的古鎮美食社團為例。一方面,學校積極發現和挖掘校外資源,聘請古鎮美食技藝傳承人進校指導;另一方面,不斷挖掘學校教職工資源,邀請具有相關特長的教師以及學校食堂職工參與古鎮美食的指導工作。學校開展與“古鎮美食”相關的美食種類調查、文化知識搜集、制作、品鑒等活動,讓學生走進家鄉,探尋民間藝術的足跡,體味鄉情與鄉韻。

  從環境“美”的展現,到學科“美”的挖掘,再到課程“美”的創造,學校將立德樹人、以美育人融合教育教學之中,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活力少年。

  (作者鄭亮生系江蘇省太倉市沙溪實驗中學教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