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熱愛奔赴山海
13年前,22歲的我從師范院校畢業,由于種種原因去了一所村小任教。由于路途遙遠,我周一至周五住校,過上了一個人、一間房、一盞燈,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沒有書籍的生活。記憶中,那時的夜總是漫長的。
一周20節課,白天忙兩個班的教學,晚上改兩個班的數學作業,忙得不可開交。這里沒有什么外出學習機會,也沒有師傅指導,我工作起來比較吃力,課堂教學也缺乏活力。有時遇到難題,我就一個人蹲在學校外的田埂上默默思考。
一年后,我考入一所城鎮學校。自知經驗少、年齡小,我很不自信,面對家長時不敢正視他們的眼睛,說話時聲音都是顫抖的。但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好老師。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班全校排名倒數第一,F實給了我當頭一棒。
在那個網絡和物流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我開始到省圖書館借閱書籍,去書店購買書籍,開啟了一個人的學習之旅。
為了盡快熟悉教材,我把小學數學12本教材都翻遍了;為了向名師學習,我觀看視頻并模仿著進行教學;為了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廣泛閱讀教育經典。就這樣,我用海量的閱讀換取每天的點滴進步。除了閱讀,我還堅持寫教學反思,在每日的“得”與“失”中思索,讓自己做得更好。
9年后,我交流到一所城區學校,拜了第一位師傅,加入了師傅的工作室。我將工作室的300多本教育雜志看了個遍,知道了更多的“不知道”。這時,我嘗試把自己的教學反思整理成文章并投稿,不承想處女作就得以發表。拿到樣刊時,內心激動不已,鉛字的墨香久久回蕩,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后來,白天我實踐于課堂之中,晚上敲打在鍵盤之上,陸續在多個雜志發表了30余篇文章。寫作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看到了成長的更多可能。正是因為寫作,我與特級教師華應龍成為師徒,在他的工作室結識了許多優秀伙伴。
為了縮小與工作室成員的差距,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每天5點多起床讀書,除了讀專業書籍,還訂閱了6本教學雜志。閱讀讓我打開了世界,也打開了自我,我如大樹那樣“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這些年,我到過不同的學校,雖然工作地點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熱愛教育的情懷。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繪春秋。
多年耕耘,我取得了一些成績和榮譽,但我最看重自己的“教師”身份,無論工作多忙,從未離開課堂、離開學生——教師的陣地在講臺,帶領學生去觸摸更廣闊的天空是我的責任。這些年做了那么多改變,只為心中的不變,那就是讓自己知道得更多一些,盡可能減少教書時的遺憾。
教師成長哪有什么密碼,只不過是在理論書籍與教學實踐中來回穿梭,在冷板凳上與電腦前記錄點滴進步,在觀照自己和照亮他人中成長自我。只要保持熱愛,我們就能在一次次奔赴山海中收獲成長。
(作者朱 歡 系江西省南昌市桃花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