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與開放中步入“深度學習”
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讓學生面對并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潘南小學打造“學科融入STEAM”課程,注重學生學習、動手、合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
“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潘南小學的運動場上,一隊提著顏料筒、拿著小板刷的學生一邊唱歌一邊忙碌,旁邊還有一隊學生拉著線繩協助交叉定點,忙得不亦樂乎。
“這既不是單純的勞動實踐,也不是自發的游戲玩耍,而是學校STEAM融合課程中‘探究點線面’的一節課。”副校長翟冬峰介紹。學生這節課的任務是在操場為“全員跳皮筋”活動確定近1200個點位,從而驗證他們課堂設計的“定點工程方案”能否順利達成預期目標。
在STEAM教育理念下,學校注重學生“動手做”的能力,學生以參與活動為基礎,以項目和問題解決為抓手,應用所學的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來解決真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發現、設計、建構、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素養。
當STEAM理念遇上學科真實問題
“這次習作課真是太好玩了!”四年級學生小琪一邊嚷一邊看著手上的作業紙。作業紙上寫著:請寫一份包括“征婚廣告”在內的完整文案——有點子,有程序,有實施的策略、方法和路徑,還要有注意事項。作業紙的最后還特意注明:老師的婚姻大事、后半生的幸福,就拜托各位了!
“學寫人物外貌”是小學語文四年級的一次習作任務,教師通過“為年過半百的自己寫征婚廣告”和“為將來可能因老年癡呆走失的自己寫尋人啟事”兩個真實問題,引領學生深入學習:抓取人物外貌特征——高、瘦、老;運用修辭手法把文章寫得生動;考慮“征婚”與“尋人”的不同功用、不同讀者,文章的感情色彩也要有所不同。
“從‘學寫人物外貌’到‘征婚廣告’,是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聚焦學科核心概念;從‘征婚廣告’到‘完成一個完整的征婚文案’,則是以真實問題為圓心,建立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課程設計,學校稱之為‘學科融入STEAM’。”翟冬峰介紹,“可能沒有任何一個真實問題是僅用一門學科知識就能解決的,在主要運用一門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背后,必然存在多門學科的知識背景,這些知識會協同作用于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在理想的課程體系里,科學、數學、語文、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都不是單一或封閉的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
借鑒既有經驗,學校確立了“學科融入STEAM”設計框架,構建6個板塊和24門專項課程,涵蓋全校各個年級。以信息學科組的“智慧編程”為例,一至五年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學科融合點,圍繞“編程彩燈”“百變樂隊”“智慧苗圃”“硬件編程”“手機App開發”等主題開展學習,從探究任務、學習方式、學習工具、表現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
源自生活的創造更具生命力
從2015年開始,學校就陸續開設了一系列STEAM課程:“3D建模設計入門”為學生了解接納創客文化打開一扇窗;“Scratch圖形化編程”讓學生走進編程、研究編程;“基于微信平臺的創意文化皂”是以制作、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綜合課程;“科學夢工廠”將一些好玩的創客項目引進課堂……
談起“創意文化皂”,教師王富霞成就感十足。在她的帶領下,學生嘗試色彩調配小實驗,探索最佳水皂比,制作單色單模具手工皂、多色夾心手工皂,一步一步環環相扣,成品完成后還有包裝設計、廣告語編寫、網絡展示、愛心義賣等后續活動,將手工皂制作拓展為學科融合的項目化課程。
五年級學生小魏曾經是個“游戲迷”,但自從參加了“創意文化皂”課程,小魏實現了興趣轉移。結合學校“圖形化編程”課程的學習所得,小魏萌發了做一個“智能文化皂”制作設備的想法。于是,他不斷在互聯網上尋找靈感,最終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制作了一套集自動攪拌、智能控溫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皂制作模擬裝置,成為學校知名的“創客達人”。
“源自生活的創造更具有實用性,源自生活的靈感更具有生命力”,學校“創客空間”負責教師張曉軍介紹,為了讓“源自生活”的理念落地,學校會定期舉辦創客文化節、創意“智造”賽等活動,根據學生和家長的網上投票選出“我最喜愛的創客作品”“十佳設計師”等獎項。
“本屆‘創客文化節’共收到3D打印、創意“智造”等參評參展作品1300多件,彈力機器人挑戰賽、物聯網創新設計賽等項目有近百名學生參賽。”在“創客文化節”展評現場,一件件新奇的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光。
“這是我設計的‘智能書柜’,它可以根據柜內的溫濕度,自動啟動空調降溫除濕,還可以對書籍進行智能管理。”談起這件“杰作”,三年級學生小響一臉自豪,“雖然這只是我的一件物聯網作品,但是將來我一定要制作這樣一個真正的智能書柜!”
課程超市打造新學習樣態
一天,四年級學生小萌的母親回到家后,被一鍋熱氣騰騰的卡通造型面點“杰作”驚呆了。看到母親一臉的疑惑,小萌得意地說:“這是我在學校‘美好食光’課程中學到的!”
基于藝術學科的自身特點,學校美術組開發出“美好食光”課程,以“尋訪美食”作為真實問題引領,在美術課、語文課和課余時間開展。五個年級的主題分別是“小小美食家”“巧手寫美食”“手繪美食”“美食泥塑”“面塑花饃”,學習方式包括調查、記錄、繪畫、寫作、塑造等。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也有許多困惑。比如,教師的指導作用如何發揮?學生學習場所的需求如何解決?”副校長耿麗認為,原有的學習樣態已經不足以支持課程需求。于是,“自主學習區”和“STEAM課程超市”誕生了。
學校教室門外掛著平板電腦,每個樓層都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區”,創客空間、3D打印室、實驗室、綜合實踐室等場所都會在規定時間向學生開放,共同搭建一個無處不在的學習場。
同時被改變的還有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作用。基于故事創作的“動畫夢工廠”體現了學習樣態的改變,課程結合全科閱讀活動,以“故事創作”為起點,讓學生經歷“創意—創作—創造”的全過程,開展創意小編劇、金牌造景師、全能動畫師、影評小專家等實踐活動。
學校還依托慕課平臺建設課程超市,打造新學習樣態。“企業微信發布—慕課平臺選課—線上線下學習—作品交流分享”的流程,讓學生更好地觸摸真實世界。
“小編劇”的創意源自興趣,學生根據故事內容選擇角色、制作道具,在這個過程中搜集相關資源,逐步學會對網上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判斷。教師徐鳳蘭說,這個過程就是個體不斷對資源進行加工的過程:學生拍攝定格動畫,在“微課程”的指導下把拍攝的故事進行后期剪輯制作;有時教師會故意缺位,學生便迅速組成相關的學習圈子,形成學習共同體。
“班級交流共享+校級展示,體現了新學習樣態中樂于分享、不斷迭代的特點。”教導主任趙爽爽說。短短一年多時間,學生創作原創故事2000余個,搭建動畫場景50余個,制作精品動畫作品100余個。“這門課程只有兩名開發教師,傳統模式很難達到這樣的成果。依托智慧校園環境,新學習樣態讓教師有了‘分身術’。”趙爽爽介紹。
“學科融入STEAM”課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自主性和內驅力,而且可以真正助力學生成為自主探索、自我建構、自動發展的主人。翟冬峰認為,從“融入”走向“開放”,在學校的課程建設過程中,師生告別了只注重知識增長的“滿堂灌”模式,轉向注重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發展的新學習樣態。
(作者翟 鳳 張桂玲分別系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潘南小學、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教體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