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小飛俠”帶你去創造 ——江蘇省南京市小行小學地鐵科技特色課程建設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1-12-27  閱讀:次   |
42.9K

  江蘇省南京市小行小學以地鐵資源為載體和出發點,打造融“創意性思維”和“創造性行動”為一體的兒童“創行”文化,構建基于“1+1+X”課程群的地鐵科技特色課程,變革育人方式,將多感官參與的跨界學習方式引入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培養“有愛心、會學習、樂創造”的新時代建設者。

  課程目標

  課程重點突出“創意性思維”和“創造性行動”的結合,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與關鍵能力的整體提升,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

  樂行:能以體驗的態度參與學習,激發主觀能動性,培養自我導向學習能力。

  樂活:能以探究的方式參與學習,激發對自然、社會發展等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創想:能以創新的意識參與學習,激發創意性思維,培養審辯式思維習慣與能力。

  創造:能以實踐的狀態參與學習,激發創造性行動,培養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

  2016年,學校組織全校師生根據課程目標開展課程代言人形象征集,確定“小飛俠”為課程代言人,并起名為“Alic”,寓意樂行(action)、樂活(life)、創想(imagination)、創造(creation)的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

  學校以“創行”文化為底色,構建涵蓋基礎性國家課程、地鐵科技特色課程、拓展實踐課程等多樣化的課程樣態,形成“1+1+X”課程體系。第一個“1”代表國家課程,第二個“1”代表地鐵科技特色課程,“X”代表拓展實踐課程。課程群宛如一列奔向未來的地鐵:國家課程是車頭,對課程群起到牽引發力的作用;地鐵科技特色課程是車尾,是對國家課程的助力和補充;拓展實踐課程是車廂,是對國家課程和地鐵科技特色課程的實踐性拓展與綜合性運用。

  地鐵科技特色課程的開發面向全校學生,尊重學生的需要,適時調整、創設學生需要的學習路徑、學習環境、教學引導、資源支持等。課程以年級為單位確定學習模塊,包括基礎類課程、建模類課程、智能化課程。基礎類課程強調運用感官、通過體驗獲得知識,如一年級主題模塊“南京城的小飛俠(城市交通的認識)”“我們的創想號(城市交通的使用)”、二年級主題模塊“小飛俠成長錄(地鐵的變遷)”“穿越歷史的小飛俠(地鐵與文化)”等;建模類課程注重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透過比較、判斷、討論獲得知識,如三年級主題模塊“讓列車動起來”“鋪設軌道”“遭遇河流”“拱形的秘密”、四年級主題模塊“防震”“隔音”“城市地鐵模型制作”等;智能化課程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強調在獨立思考與組織中通過分類、比較綜合運用知識,如五年級主題模塊“地鐵消防系統”“地鐵中的上上下下”“地鐵人流量控制系統”“地鐵站的設計”、六年級主題模塊“地鐵通風與溫控系統”“地鐵智能報警系統”“地鐵運營系統”“未來創想號”等。

  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鼓勵學生以自身興趣為出發點,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參與、親身經歷學習與動手的過程,體驗、反思學習成果。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關注學生的認知、交流、合作、審美、表達等關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重視創新實踐、社會責任、學習反思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課程學習還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模式與方法,以地鐵主題涉及的問題為出發點引入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對真實問題的探究與解決,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學校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確定項目分管領導和直接負責人,確立跨學科綜合育人目標。在共同目標的指引和跨學科的交流融通中,既實現了課程的高效落實,也達成了教師個人的專業化成長與團隊的協同發展。

  構建“METRO學習”范式。“METRO”源于英文單詞,意為“地鐵”。“METRO學習”是指“matter(發現問題)—exchange(分享訊息)—tactics(制定策略)—reflect(反思調整)—operation(創意行動)”為基本范式的學習。“METRO學習”的基本范式是教師和學生一起經歷發現問題、分享訊息、制定策略、反思調整、創意行動的學習實踐過程。

  在進行地鐵科技特色課程中的“橋梁設計”學習時,教師把學生帶到學校“未來實驗室”,學生在自主學習區搜集整理橋梁設計、建造原理等信息,在合作討論區分組商討橋梁設計與模型制作方案,在制作區協同制作、調試、改進模型……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實地考察橋梁,對設計模型進行科學性、藝術性、實用性的優化調整,讓學生對橋梁設計有深入完整的了解與思考。

  同時,在基本范式的基礎上,各學科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主張和課程內容進行變式探索。

  制定適合的教學規程。為了更好地支持“METRO學習”范式落地,學校組織研究團隊制定了以“活動策略”“組織策略”“干預策略”“評價策略”等為指引的教學規程,確保課程實施的高質量落實。此外,學校還特別注重多樣態的學習工具開發,如基于認知風格差異的色彩名片、讓思維可視化的小白板、直觀形象的思維導圖、提升合作學習實效性的“中間的盒子”(學校的一種評價工具)等,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和學習效能。

  課程評價

  學校基于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立足“創行”文化,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探究態度等。評價兼顧自評、組評、師評等多元評價主體,兼顧物態成果、數據采集、行為表現等多種評價樣態,兼顧實時性、過程性、結果性等多元評價。

  學校還設計了3種有效的“評價工具”:一是通過“評價單”記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動態、實時、全息的表現;二是通過“微行動手冊”記錄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微行動、微表現、微進步;三是通過“創行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校園生活中的各種點子、創作、研究成果等。

  (作者黃春青系江蘇省南京市小行小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