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陪伴之路
“經常表揚,偶爾批評,總是陪伴”這句話開啟了我的教育之路。陪伴的過程其實就是角色轉換的過程,我的班主任工作體現在四種角色里:老師、同學、學姐和朋友。
首先,我是學生的老師,英語學科每天都有背誦任務,這保證了我每天最少有一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背誦名單上出現“×”標記較多的學生,就是我在學科教學上要重點觀察、幫助的學生。
其次,我是學生的同學。初一下學期,在得到學科教師的允許后,只要有時間我就坐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上課,教室后面的空位子成了我的專屬座位。我會提前選好同桌,比如我會選擇那些看似努力但總沒有進步的學生當同桌,我邊聽課、邊觀察、邊記錄,了解“同桌”的學習情況,給出可行性建議。再比如經過觀察,我發現有幾個學生上課總是昏昏欲睡。我及時與家長聯系,原來這幾個學生晚上偷玩手機,所以白天上課沒精神。這些一手信息,讓我的班主任工作有備無患。
再次,我是學生的學姐。初二剛開學,李曉玲因為父母離異頗受打擊,情緒極度不穩定,經常失眠,甚至做出了傷害自己的行為。我對李曉玲說:“老師特別喜歡熬夜,你睡不著的時候給我打電話。”前兩天晚上,我主動給她打了電話,接下來的一周,每晚11:00之后,我會準時接到她的電話,我們聊童年經歷、個人喜好、父母親人……我從中發現困擾她的心結并加以疏導,其實孩子只是需要一個傾聽者,只是需要有個人陪著她聊天,疏解積壓在心頭的不愉快。在我的引導下,李曉玲的情緒穩定了,可以坐在教室里踏踏實實上課了。
最后,我是學生的朋友。時光飛逝,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希望自己能給學生快樂而有所收獲的校園生活。此外,天氣晴朗的周末,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出游。在校外,學生愛動、愛笑又愛鬧,充滿青春活動。此時此刻,我感覺自己真實參與了他們的成長。
“慢慢”是一個很好的詞,慢慢陪伴、慢慢治愈、慢慢長大。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被惦記、被理解、被愛。(彭家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