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開在“三山五園”的9門課程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1-03  閱讀:次   |
42.9K

  如何將語文、數學、生物、美術等學科融入校本課程?如何讓獨立的課程組成體系完整的課程群?北京市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借助“三山五園”的教育資源,開發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特色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

  頤和園里當導游,玉泉山下割水稻,西山腳下讀紅樓,圓明園里賞荷花……北京市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位于“三山五園”(萬壽山、香山、玉泉山,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圓明園)腹地,學校基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教師自主開發、學校系統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三山五園”系列課程。目前,學校依托“三山五園”開設了京西稻、傳承稻文化、古建彩繪、和諧之美、以“荷”為貴、植物圖冊、小志愿者、中國衣裳、漫游暢春園等9門課程,有效融合語文、數學、歷史、美術、生物、科技等學科,讓學生在“三山五園”中蓬勃生長。

  “小志愿者”講述紅色故事

  學校開設“小志愿者”課程,通過對雙清別墅、李大釗烈士陵園等教育資源的挖掘,讓學生深刻了解、領悟傳統文化和紅色精神,將至真至深的家國情懷傳承下去。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當小解說員慷慨激昂地誦讀這首著名的毛澤東詩詞時,所在之處正是香山雙清別墅的六角亭,游客也由此知道了毛澤東在雙清別墅指揮渡江戰役的那段歷史。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李大釗烈士雕像下,學生沉痛地講述著烈士的故事,感悟著革命者為真理為國家赴湯蹈火的大無畏奮斗精神。

  “我在講李大釗烈士的故事時,是哽咽著講下去的,講到他從容奔赴刑場的那一刻,我的雙眼模糊了,眼淚就那樣流下來。”

  “看著雙清別墅里的一磚一瓦,想著毛主席曾在這里生活,心里有說不出的激動和高興!”

  在“三山五園”德育課程體系引領下,學生深情講述紅色故事,對于國家的熱愛源源不斷地流淌在心間。

  學科融合助力思維拓展

  “頤和園的仁壽殿建筑特點是什么?”“軸對稱!”在與數學學科緊密結合的“三山五園的和諧之美”課程中,這樣的對話不斷進行著,對于問題的探討也在一步步深入。學生時而凝神思考,時而恍然大悟,一邊是“三山五園”的美麗建筑,一邊是建筑背后隱藏的數學奧秘。在熱烈而投入的討論中,學生初步理解軸對稱圖形與對稱軸的定義,感慨“原來還可以從數學的角度欣賞建筑之美”。

  “上次我去頤和園時看到了荷花,正好應了石濤詩句中的‘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荷花跳出優美的舞蹈,荷葉發出‘嘩嘩’的聲音,奏出一首優美的曲子。”在“以‘荷’為貴”課程中,一個學生娓娓道來,分享著她在頤和園看荷花的感受。由《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讀出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感受從古至今人們對荷的喜愛,進而衍生出“和而不同、協和萬邦、以和為貴”的文化,這便是課程對于三山五園“荷文化”的傳承。

  結合歷史學科,學校開發了“玉泉山下的京西稻”課程,從歷史沿革的角度講述京西稻的發展歷程。通過游覽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討農耕文化相關知識,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治國之策。在參與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還了解了康熙皇帝培育水稻品種“御稻米”的有趣故事,深入思考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進入多彩的藝術世界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學校需要通過美育培養學生想象、思考、創造等方面的能力。

  在“探索園林中的古建彩繪之美”課程中,學生進入繽紛多彩的藝術世界,初步了解古建彩繪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意義,進而了解旋子彩畫、和璽彩畫、蘇式彩畫的基本特征,感受民間傳統建筑彩繪的藝術美感。

  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去頤和園開展實地考察活動,當他們觀察到斗拱、梁架、天花等處的彩繪時,發出了一陣陣由衷的贊嘆聲。

  “這是旋子彩繪嗎”“花型好復雜啊”“旋子彩畫是用或圓潤豐滿、或流利柔韌的各色線條扭轉盤結而成”……學生嘰嘰喳喳地邊討論邊在紙上一筆一畫認真臨摹起來,感嘆中國古建筑之美,暢游在藝術殿堂之中。

  同樣讓學生暢游在藝術世界的還有“漫游暢春園——數據覓蹤影像穿越”課程。這門課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開展了一場“影像穿越”之旅。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了Unity3D基礎操作、模型拖拽與擺放、場景建立、相機使用、動畫制作等技巧,能夠根據圖紙完成暢春園部分場景的虛擬搭建。學生還可以利用鏡頭語言,結合所學習的暢春園知識,依托動畫制作軟件進行暢春園文化介紹項目展示。

  勞動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悠揚動聽的《京西稻之歌》在玉泉山下唱響,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在水稻田中呈現,這便是學生在“傳承稻作文化”課程中的“水稻之旅”。

  學校專門開辟了幾塊水稻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學生全權負責水稻從一株株小小禾苗的生長發育到收獲的全部過程。課程還與生物學科緊密結合,讓學生在體驗種植、管理、收割的過程中不斷參與、不斷提問,通過生物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究與解答。

  到了收割的季節,學生興高采烈地進行水稻收割、扎捆的學習體驗。

  “扎捆時將一把水稻下端分開,將上端擰住,再從下端分叉處穿出,這樣形成了一個圈,捆住了水稻。”學生卷起褲腳、拿起鐮刀,交流著收割水稻的經驗。

  “記住,右手持鐮刀,左手捏住稻子,將底部割下,按一定順序排好!”小組長學得快,開始強調注意事項。

  育種、插秧、澆水、觀察、記錄、收割……近120天的勞動,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體驗了種植莊稼的辛苦,也分享了收獲的喜悅。

  “三山五園”課程建設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從結構簡略到體系完善,經歷了許多坎坷與挫折,所幸學校教師一直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這項事業,推動課程踏踏實實不斷前進。對于學生而言,“三山五園”帶給他們的,不僅是知識增長、技能提升,還有審美意趣、文化素養、家國情懷的全面浸潤。

  (作者劉榮鐵 周叢叢分別系北京市八一學校、北京市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