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把“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 為群眾暖心提氣

來源:山東教育報 時間:2022-01-04  閱讀:次   |
42.9K

  把“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 為群眾暖心提氣

  山東義務教育十件實事惠民生

  □ 管恩武 張桂玲

  作業統籌等做法在全國推廣;濰坊市、青島西海岸新區、山東省實驗中學等一批“五項管理”的典型做法在全國叫響;目前,山東是全國唯一獲教育部支持的鄉村教育振興建設試點先行區……

  12月23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義務教育領域“我為群眾辦實事”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鄧云鋒簡短而有力的發布詞,勾勒出一幅動人的教育圖景——一年來,山東省教育廳通過立規矩、促行動、抓改革、強服務,著力解決了義務教育領域10件群眾關切的“關鍵小事”,也是政府的“頭等大事”。

  立規矩,規范辦學有了紅線“15條”

  “建立學生作業統籌和公示制度,調控學生作業時間。科學設計作業,不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教師對診斷反饋性作業全批全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評改作業……”

  這是今年3月,山東省教育廳制定的《普通中小學辦學基本規范》15條中的第九條,旨在為學校“加強作業管理”劃定底線。此規范聚焦社會關注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熱點問題,對作業布置、作息時間、教材教輔讀物、考試等學校辦學行為中容易發生問題的地方,進行了明確規定,提出了細化要求。因其簡單明了,易于操作,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被教育部全文轉發,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也編發簡報在全國予以推廣。

  15條紅線的劃定,標志著山東為學校辦學“立下了規矩”,底線在哪里,也從此有了“硬杠杠”。為避免《基本規范》流于形式,省教育廳還探索出了系列配套制度:“線索歸集—轉辦督辦”“流程指南—整改反饋”“動態監測—隨查隨訪”“量化計分—責任追究”,創新機制打出了規范辦學“組合拳”。據統計,為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年內向各地轉辦違規辦學行為線索56例、督辦舉報4例,予以調查處理,有效維護了良好教育生態。

  促行動,“強鎮筑基”+“強校擴優”讓弱項變強項

  推進城鄉教育一體發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師資是關鍵。

  鄒城市把教師作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動力,拿出了“真金白銀”:每年發放6600萬元鄉村教師補貼,每人每月增資1200元。明年起,將增資1800元。發布會上,鄒城市副市長吳婧表示,鄒城市還開通了師生公交、建設教師周轉宿舍,以全力幫助鄉村教師解決生活、交通、住宿等難題,提高其榮譽感、幸福度。

  這是山東從3月份開始實施“強鎮筑基”行動以來各地市積極投入其中的一個側影。

  截至目前,全省共遴選確定了65個省級試點鄉鎮,覆蓋鄉鎮駐地中小學226所,省級財政安排9000萬元予以專項扶持。各級投入財政資金2.85億元,實施條件改善項目677個,實施教改項目222個、研發特色課程629項,組建教研團隊249個、開展教研活動649次,培訓教師1.7萬人次、補充交流優秀師資1226名。

  與此齊頭并進的,還有“強校擴優”行動。為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滿足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教育訴求,省教育廳聯合省委編辦等4部門啟動實施強校擴優行動。以優質學校為著力點,通過組建教育聯盟、集團化辦學、區域間結對幫扶等,建立校際、城鄉間、區域間的教育協作關系,促進黨建、管理、教研、課程、資源、師資、評價等一體改革、共享互通。如青島市共組建83個教育集團,輻射普通中小學271所;濰坊市城鄉學校結對316個,覆蓋被幫扶學校學生14萬名、教師2.3萬名;濟南市市中區組建20個基礎教育集團,學校覆蓋率達100%。

  抓改革,為緩解家長焦慮“練好教育內功”

  從機制創新入手,改革才會走向深入。

  “雙減”政策下,如何有效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山東省教育廳以有解思維,找到了三條“深化”的改革路徑——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保障入學機會均等公平;深化“五項管理”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一年,面向16萬名義務教育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省“五項管理”成效達標率均在90%以上,認可學生學業減負成效的小學、初中家長比例分別達到97.87%、95.72%。

  這一年,諸城市被確定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試驗區。這是繼去年淄博市、威海市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濰坊市、省實驗中學等單位被遴選為新課程新教材國家試驗區之后,山東再次在全國上榜。

  成績的背后,是山東一步一個腳印練好學校教育“內功”的扎實行動。如立足學校教育教學“主陣地”,實施教育“強課提質”行動,制定出臺《普通中小學強課提質行動實施方案》,著力打造高效課堂、精品課程、優質課例,培育輕負優質的教學模式;又如,在全省實施科學幼小銜接行動,小學實行“零起點”教學,對違背教育規律、過早開展知識教學的行為進行專項治理,堅決遏制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系列舉措,無不彰顯出山東要將改革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以棗莊市為例,全市自2019年開始就在各中小學開展“新課堂達標”行動,以課堂為切入點,以教師達標為突破點,開啟了全市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目前,“新課堂達標”行動已成為以“強課提質”推動“雙減”落地的利器。

  強服務,把群眾“憂心事”變成“暖心事”

  “現在,孩子晚上睡覺時間比以前早了,親子關系也變得和諧了。”近日,淄博市張店區凱瑞小學三年級(5)班學生家長范艷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提供的“1+X”課后服務模式,即分時段開展作業輔導與個性化拓展課程相結合,使得以往因接送難、監管難而出現的“空檔期”,而今變成了指向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生長期”,“憂心事”也變成了“暖心事”。

  這是今年以來山東推動課后服務提檔升級,為家長“幫管”又“幫教”的一個縮影。

  為保障這一工作順利推行,省教育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出臺《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工作規范(試行)》,進一步健全完善課后托管工作機制。截至目前,全省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實現了應開盡開、有需求的學生實現了應保盡保,惠及826萬名中小學生。部分學校課后服務充分挖掘自有師資、利用校外資源力量,供學生選擇課程在100門以上。

  “群眾之事無小事。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來自群眾的滿意度。”今年以來,山東推出了系列教育服務:建立常態化的學位資源供給機制,防止“入學難”問題反彈;義務教育招生“全網通辦”,實現孩子報名入學“零跑腿”;關注關愛特殊群體,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體系……這些深入民心的暖心之舉,無一不是聚焦民生關切的“關鍵小事”,也贏得了來自廣大群眾的積極回應:“暖心又提氣!”。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