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聚焦活動整體設計,提升教學質量水平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1-10  閱讀:次   |
42.9K

  提升質量是教學活動永恒的追求。“雙減”當前,人們不得不思考質量的本質含義以及獲得質量的正確道路。當消耗時間的“持久戰”被限制、“出大力流大汗”的笨方式被“減”掉時,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思考,如何能夠在有限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實現目標,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

  聚焦學生主體活動

  教學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比“自學”來得輕松、省時、愉快、徹底,從這個意義來講,教學本身就是“減負提質”的活動。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持續改進,目的都在于此。2017版高中新課程以及頒布在即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及各科課程標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以核心素養引導和定義教學目標及教學質量,同時通過課程內容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實踐變革:聚焦學生主體活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將外在、抽象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內在素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育人目標的具體體現。由知識而素養的過程,必須經歷學生的主動活動。若將知識比喻為精神食糧,學生的主動活動就是咀嚼、消化食物,將其轉化為生長養分的必須環節。

  學生能否發生主動活動,與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教學活動整體安排以及教學活動的目的指向密切相關。以往單純變革教學方式,企圖以多樣化的方法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做法,就像包裹著苦藥的糖衣,只是誘騙學生吞下去的偽裝,只是將單一方法的知識傳輸變成千奇百樣的知識傳輸,并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高中新課程及義務教育課程修訂著重關注課程內容結構化,則為大多數教師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活動提供了基礎條件。

  以結構化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結構化,與知識的線性排列不同,是一個既體現課程內在邏輯,又與學生主體心理和行為邏輯相關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它以核心概念、大觀念或核心任務結構化知識,突出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脈絡,為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埋下了線索、提供了路徑,預設、隱含著學生可能有的學習活動。與課程內容線性排列的“知識點”相比,課程內容結構化并未特別強化教師對知識的介紹和展示的系統性,而是著力于從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等學習活動入手組織內容,致力于解決教學實踐中慣常的對知識逐“點”解析、技能逐“項”訓練等弊端,將教學從關注學生獲得一塊塊孤立、零散的“磚”的執拗中解放出來,進而把關注放在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學科整體印象、把握學科本質、形成核心素養上。

  以結構化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就像按照學生的生活需要建造有結構的房子一樣。在這個有結構的房子里,“磚”的價值才真正呈現出來。不同的“磚”被放在不同的部位,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共同支撐起整體的“房子”。因“磚”各不相同、功能各異,因而不能等量齊觀,必須在結構中整體思考發展脈絡,以與價值相應的活動及方式去挖掘其功能,才能真正把握它。而結構化內容組織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課程內容中為學生的主動活動預留空間,使知識能夠成為學生觀察、思考、想象、表達、制作的對象,成為學生主動活動的生成物。在主動活動中,使靜態的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的認知結構,變成與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關聯的“家”,而知識則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現實力量,提升學生的能力、品格、境界、價值觀。

  整體設計學生學習活動

  以恰當的方式促進學生自覺健康成長,是教學質量的應有之義。教學“減負提質”的前提,是做好學生活動的整體設計,不是一課一活動的點狀設計,而是根據內容結構進行關聯性的整體安排。分析內容的表里層次,確定教學的輕重緩急,圈定典型而關鍵的節點,于教學開始前便站在終結處回望全程,將終點的思想要素滲透進活動全程,經由學習活動的展開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知識基礎與心理結構,使學生形成關于學科的基本思想與基本方法。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習真正發生,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攀登以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學生打開知識、進入人類歷史、融入先賢思想、形成素養的過程。略過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學就不成其為教學,教學質量提升更是無從談起。

  因此,教師不僅要轉變觀念,從關注“教”轉變為關注“教學生學”,而且要有實際措施將觀念落地,設計能夠讓學生主動投入、“動手動腦動心”、有意義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未經設計、目的指向不明的簡單重復活動,如大量抄寫、計算,雖然也是活動,卻很難讓學生動腦動心,正是需要“減”掉的負擔。教學中的活動,必須經過縝密設計,既要有明確的意圖,又要提供學生現有水平可操作的材料;既要調動學生感覺器官的參與,更要讓學生動腦思考、用心體驗。這樣的活動,也許依然需要刻苦、需要長時間投入,卻不會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而是激發學生從事挑戰性活動的動力,是挖掘學生智慧潛能的契機,是給予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和自信的機會,是通向學生健康發展的道路。

  總之,減負,減的是無意義的負擔;提質,則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來實現。

  (作者郭 華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