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中小學課堂改進的四條路徑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1-10  閱讀:次   |
42.9K

  學校是學齡兒童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是教學質量形成的主途徑,回歸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原本樣貌是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石與初心。當下,“雙減”政策引發的學校教育“雙回歸效應”日漸顯現:一方面,教育教學活動開始回歸校內,課堂學習、課外活動、課后服務挑起了質量提升的大梁;另一方面,教學提質增效的軸心開始回歸課內,課改減負、根源減負、內涵減負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詞。

  學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學育人工作,課堂教學改進是“雙減”政策落地的壓艙石,將學生學業減負真正轉移到“教學改進”這一重點上來,是國家“雙減”政策的終端目標所在。深而究之,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滋生肇始于學校教學任務的“外溢”或“外泄”,根源在于學校低質低效教學活動的濫觴,其實質是課堂關鍵教學要素的“本體異位”現象。基于這一分析,立基深度學習原理,聚焦教學效能產出點,簡化、優化、精化教學流程,敦促課堂教學回歸本位與正途,是根源減負的科學之道。

  牢記教學主體,讓學生學習高效發生

  “雙減”的難點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而減輕作業負擔的主途徑是課改減負,即堅定“向45分鐘要質量”的信念,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一增效主途徑。課堂是教學質量的主控點,學生是課堂生效的目標點,深度學習是課堂增效的入手點。教學效能是教師與學生、教學與學習共謀共參的結果,真正讓學習在學生身上發生是高效教學的至高追求。

  換言之,教學活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讓學生的學習發生,教學效果必須“在學生身上并經由學生親身學習”來實現,抓住了學生與學習活動,教學增效就找到了突破口與發力點。從這一角度看,要真正落實“雙減”,必須創建高效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能,踐行“少教多學”理念,力爭將潛在學生作業負擔扼殺在課堂的“搖籃”中。

  瞄準核心知識,讓教學力量直擊靶心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課程知識,核心知識是教學的靶心,對準教學靶心開展精準教學是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換個角度看,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是課堂上教師抓不住重點,產生了“靶心移位”現象,大量教學時間被非核心知識教學消耗、侵占,致使課堂教學難以在核心知識教學上聚力、聚焦、聚合,產生教學“激光效應”,大量偏離教學靶心的教學活動成為孕育低效教學的溫床。

  在完整的一節課中,核心知識是教學的腹地與心臟,是本課全部教學知識點中最具統攝性、關鍵性、樞紐性的一塊教學內容。教師只有將主要教學時間、精力、資源投放到核心知識教學上,全力提高核心知識教學效果,才能有效預防教學任務“外溢”現象發生。為此,在這部分知識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力布魯姆所言的“高階學習”理念,積極采用分析式學習、評價式學習、創造性學習等學習方式,才能幫助學生當堂弄懂、吃透、消化核心知識點,讓核心知識教學效果達到理想水平,徹底改變依靠過度作業彌補課內教學效能不彰的意圖與做法。

  前移教學重心,讓課堂訓練充分落實

  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教—學—練”,其中課堂練習位于末端環節,最容易成為前端教、學活動擠壓的對象與犧牲品。如果教師的教學前端進展不利,發生教學延誤現象,必將導致教學末端的課堂訓練環節被壓縮、被擠壓,甚至會被取消,依靠作業布置落實課堂訓練任務、補償課內教學不力與失誤就成為過量書面作業產生的一般機理。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教師的課堂教學重心后移,前端教學冗長拖沓,教學重心偏移現象出現,正常教學流程發生異變。顯然,在“教”“學”“練”三者中,“教”是教學展開的起點,“學”是教學生效的部位,“練”是教學增效的關鍵,“精講多練”是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秘訣。基于這一分析,將課堂教學重心適當前移,保證并強化課堂練習環節,力促課堂教學效能在教學前端生效,是實現課堂增效、斬斷過量作業尾巴的重要策略之一。

  聚力目標評價,讓“垃圾”環節逐漸消失

  從表面上看,“雙減”政策“減”的是學生學業負擔,但就實質來看,“減”的對象是課堂教學中的冗余、無效、低質的教學活動或“垃圾”環節。進而言之,正是這些環節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負擔,擠占了教學時間,耽擱了教學時機,最終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因此,以教學目標為準繩,以目標評價為手術刀,對課堂教學活動實施減肥瘦身式的外科手術,將無效、低效、負效的教學活動與環節統統從課堂教學中清理出去,讓教學回歸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問題的教學主線上來,課堂教學效能自然會迅速提升。

  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教師要在“以學定教”理念的指引下,適時開展目標參照式教學評價,尤其是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結構、教學流程、教學訓練等環節持續開展目標偏離度評價或目標達成度評價,讓目標評價成為教學“垃圾”的克星。

  總之,學生學業負擔滋生的根源是教師教學偏離了本位與重心,誘發了教學力量散射、目標難以達成、教學任務外溢等教學“綜合征候群”。為此,樹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落實核心知識、課堂訓練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善用目標評價清理教學“垃圾”環節,是“雙減”政策背景下實現課改減負、精準減負、根源減負的科學思維。

  (作者龍寶新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