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育人”推動教育實踐變革
2018年與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攜手舉辦以“德智體美勞融合育人”為主題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創新發展論壇后,金山教育堅持“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簡稱“融合育人”)發展戰略,從高質量的育人實踐突破,圍繞“導”“破”“建”“轉”“融”“護”六大維度系統實施,推動區域教育實踐變革。
導:行動指南引領發展。注重頂層設計,圍繞“融合育人”發展戰略,金山教育出臺了系列意見和方案,形成行動綱領引導下的發展機制。2019年區教育大會上,發布《金山區關于進一步深化“融合育人”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在課程、活動、實踐、文化、管理、協同六大途徑育人中實施“融合育人”的工作要求。2020年,與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聯合編制《金山區“融合育人”教育發展行動方案》,確立了學科教學發展、種子教師建設、新美育實驗、家校社協同育人四大合作共建項目。2021年《金山區教育改革和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融合育人’金山路徑探索與實踐”成為一號重點項目。系列方案的出臺,明確了區域以“融合育人”推動教育發展的戰略要求和行動指南。
破:教育科研破題前行。堅持科研先行,“融合育人”理念提出后,金山教育人堅持用行動研究破解實踐中一個又一個難題。龍頭課題帶動,建立以市哲社課題“融合育人范式構建與區域實踐變革”為核心的課題群,著力對“一育引領,諸育融合式”“教材教學式”“實踐活動式”“學習空間式”融合育人四大范式及相關支持系統和評價系統等內容進行研究。通過專家引領與自主探索相結合、系統建構與點上突破相結合、區域推動與校本實踐相結合、任務驅動與常態實施相結合等行動策略,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為區域實踐“融合育人”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微研究致遠,發布《金山區“融合育人”微課題指南》,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隊伍建設、教育評價等9大領域推出40多個項目,將研究的觸角拓展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引導學校結合實際開展“融合育人”微課題申報,在研究中破題前行。
建:特色課程系統建構。深化課程融合,推動學校課程特色化、系統化建構,發揮課程的綜合育人功能。一是“一育引領,諸育融合”,圍繞某育進行系統架構。在“琴棋書畫”區域教育品牌發展過程中,金山區山陽中學等學校架構起“以藝育德、以藝啟智、以藝培能、以藝促美、以藝養心”課程體系。目前,金山區亭林中學“以體育人”、第一實驗小學“以美育人”、朱涇第二小學“勞動育人”等課程體系不斷完善。二是“資源引領,諸育融合”,以學校資源為載體系統建構。比如金衛中學利用海洋資源建立“以海正德、以海啟智、以海強體、以海塑美、以海踐勞”海防課程體系,楓涇小學利用中醫藥大學資源架構起以中草藥為載體的課程體系,干巷學校建立“銀杏文化”課程體系,上海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建立“生態科技”課程體系。三是“理念引領,諸育融合”,通過對辦學理念內涵梳理并系統建構。比如亭林小學對校訓“尚文節義”進行詮釋,文指向智體美勞,義指向德。羅星中學圍繞“點亮每一顆未來之星”辦學理念,構建起“星馨(德育)、星睿(智育)、星躍(體育)、星藝(美育)、星動(勞育)”五星課程。“融合育人”的探索過程成為學校課程自我清晰、自我重建、自我發展的過程。
轉:課堂模式轉型重構。區域推進“融合育人”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意味著必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思想、邏輯與框架重構日常課堂教學。一是組建研究團隊,由華東師大專家團隊、學科教研員和百名骨干教師組成,形成種子力量。二是強化理論培訓,兩周一次,先后開展了“五育融合課堂教學設計”“‘融合育人’視角下課堂教學推進邏輯”“體育育人理念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路徑與實施策略”等系列專題培訓,提升了教師對“融合育人”教學理論的認識。三是開展課堂實驗,以課例研究為基本策略,通過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寫課等過程,以及“課堂實驗—教研反思—重建課堂”等策略,在教學目標設定、教材解讀、學情研究、教學方法與流程、教學評價等關鍵環節,注重“融合育人”理念落實,形成了教學設計框架、評價與指導要點及相關理論。四是開展研討活動,發揮種子教師作用,以學科教研方式舉行“融合育人”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為全面推進課堂轉型奠定基礎。
融:資源平臺深度融合。“融合育人”的原動力在于建立教育內部系統、教育外部系統和教育內外聯合系統的關聯。近年來,金山區進一步打破資源壁壘,構建起區域資源平臺深度融合的支持系統。一是打通校內外邊界,創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2014年起,金山區建立了區家庭教育促進會引領、地區家庭教育聯盟、學校三級家委會協同的共育網絡。創建了《我們的孩子》家庭教育專題網站、“鑫之家”“家長慧”等指導途徑,初步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二是打通行政邊界,推動體教深度融合。2016年,區教育局、體育局攜手成立青少年體育工作辦公室,實現資源、活動、評價的一體化,優化了青少年體育素養培養模式。三是打通系統內外邊界,構建社會協同育人機制。2016年起,先后成立區學校少年宮聯盟和區青少年實踐活動中心,現聯盟擁有學校少年宮36所,社會成立單位17個。中心開發7條實踐線路、30家實踐基地、60門實踐課程,目前實踐活動中心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聯盟和中心為學生搭建了豐富的校外活動和研學實踐平臺。四是打通部門職責邊界,形成教育行政協同機制。成立區德育發展中心。該中心立足“融合育人”制度設計、項目研究、特色推動功能,優化區域實施路徑,推動融合育人工作深入開展。
護:評價機制保駕護航。構建教育評價體系,為區域實踐“融合育人”保駕護航,金山教育開啟了“點”“線”“面”多維度探索。一是“點”上持續優化區域綠色指標、學生體質和藝術素養等項目檢測與評估,推進各育健康發展。二是“線”上以“融合育人”理念開展學校課程方案及合格、特色、精品三類課程評選活動,引導學校完善課程體系。三是“面”上整體建構“融合育人”評估框架,發揮教育督導功能,開展專項督導,保障“融合育人”健康發展。
(作者胡衛東系上海市金山區德育發展中心主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