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下的差異教學
數據時代,課堂教學的精準定位、精準診斷、精準鞏固、以學定教,讓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成為可能,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以初中化學《原子的構成》為例,談談如何開展教學的幾個步驟。
滿足多元需求,精準定位目標。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多樣化,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善于從海量信息中獲取教學需要的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情進行有機組合,滿足教學活動的多元化需求。原子構成的知識比較抽象,如何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師生可以“穿越”歷史,再現知識的動態演化,沿著幾代科學家的足跡重溫科學探究之路。“假如你在現場,你會怎么想”?樹立質疑權威的態度。反復經歷科學家“實驗—猜想—建立模型—再實驗—再猜想”,最終成為原子結構的發現者,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融“史”于課,以“史”促學,層層遞進,注重實證和理性思維,進而揭示物質構成的奧秘和內在的化學規律,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學生先行探索,教師精準推送。如何帶領學生走進微觀世界,學習抽象的原子知識?教師在數據驅動的基礎上,明確知識薄弱點,對學情精細化把握,將學生分成A(學優生)、B(中等生)、C(學困生)三層,找準教學目標與學情之間的契合點,在班級學習平臺上精準推送講義,將原子發展史、原子構成、分析原子構成規律和物質與微粒構成關系等微課進行組合推送,C類學生掌握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B類學生掌握原子模型的構建及運用,A類學生能圍繞物質可分的觀點進行多角度分析。教師分層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努力程度進行動態調整,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自主探索和創新型人才。學生通過完成在線檢測試題,及時檢查自主學習效果,起到診斷與激勵的功能。在此階段,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輔助學生學習,通過查看學生反饋信息調控學習進程,為課堂教學做準備。
學生協作探究,教師精準診斷。問題是思維的核心,一堂好課往往是由一連串有價值的問題組成。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精準診斷?教師要善于運用實時互動的教學方法,有效運用計時、隨機點名、搶答、投影等功能輔助教學,讓所有學生的想法都能得到及時表達與反饋。課堂檢測中,教師精選習題,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在便捷的網絡交流平臺上,學生作答并及時上傳,教師第一時間可以清楚看到每個學生的做題結果及存在的問題。原子構成習題的準確率達到95%,物質可分習題的準確率只有30%,教師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知識之上構建邏輯關系、設置問題。以水為例,物質、分子和原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全班學生進行討論、改正,層層解決問題,讓信息的反饋交流更加具體化。同時,引導學生嘗試畫出物質、分子和原子間的關系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構建知識網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大數據迅速捕捉學生反饋的難點,精準診斷,B層學生幫助C層學生,A層學生幫助B、C層學生,各層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利用本班學生的錯題數據對比分析,可以深度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效果,也為學生的個性化鞏固做好精準記錄。
借助檢測數據,學生精準鞏固。教師借助服務平臺查看當堂檢測數據,快速獲取反饋,精準施加合理的教學干預。對于涉及相對原子質量等未達標的知識點,如何鞏固?通過下載系統自動推薦的同種類型題,教師認真篩選、改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必要時可小組合作或開設專題課,議一議原子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區別與聯系?提示從數值來源、數值大小、單位上考慮。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巡回指導,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等于原子的質量之比嗎?為什么?難點的突破就這樣水到渠成,層層化解。對于不達標的學生,有針對性地組織“二次教學”“三次教學”,對教學過程進行完善優化,提供試題講解的二維碼,便于課后鞏固消化,直至完成教學目標。對于已經掌握的知識點,注重后期精準練習加以鞏固。在此基礎上,優化班級作業,生成共性錯題補考,精準鞏固班級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數據,人工推送個性化作業單,實現個人學習的精準鞏固,同時也建立了每個學生的錯題集錦。
數字驅動時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可以主動選擇和獲取信息資源,因需而學,真正實現了個性化學習。
(作者宋 茜 牟友林系山東省龍口市新民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