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不該淡忘的勞動情懷
面對如今許多學生缺少田園勞動的現狀,浙江省海鹽縣通元小學開發勞動教育課程,以學生身邊的長山河為背景,將勞動教育與德育、學科教學、研學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增長勞動技能,感悟家鄉的歷史文化。
————————————————————————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過什么樣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勞動的生活才是受勞動的教育。”浙江省海鹽縣通元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通過開設勞動課程、開辟勞動基地、開拓場館資源等一系列舉措,讓學生尋訪祖輩的勞動情懷,在良好的勞動氛圍中培養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
“一門鄉課”興文化
海鹽許多學生知道身邊有一條長山河,但對長山河精神了解甚微。學校從地方精神的傳承角度出發,引領學生從家鄉文化中尋找歷史,開設了勞動教育課程“長山河精神”,通過感悟、體驗、踐行等環節,讓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
感悟長山河精神。課程內容分為4個單元:長山河歷史、長山河風光、長山河精神、一起去研學。學習目標為:了解長山河開挖的時間和事件,感悟長山河精神內涵;欣賞家鄉的河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設計研學路線,撰寫導游詞,宣傳家鄉文化。通過對長山河精神的解讀,學生理解了勞動的意義,產生了尊重勞動的情感。
體驗長山河精神。課程內容分為4個單元,以農耕項目實踐的方式展開:豆角細又長、黃瓜綠衣裳、番茄打燈籠、農夫展豐收。學習目標包括:了解種子的浸種方法;學會給植物驅蟲的方法;學會給植物搭架的技巧;學習植物扦插的技能;學會用農場寫生、日記的方式記錄植物生長。學生從勞動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學會了團結合作,體驗了勞動的艱辛與快樂。
踐行長山河精神。課程內容分為4個單元:會獨立自主、知責任擔當、懂感恩他人、做護河小衛士。學習目標包括:從衣食住行感受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在校園衛生打掃中承擔班級事務;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懂得感恩他人;培養“護河小衛士”。學校不定期將學生的微日記、微感悟、微調查等成果寫在信箋上,塑封后掛在植物走廊或陳列在班級園地。
“一方鄉土”養才干
有的家長向教師反映:“農村的孩子家里有菜園,可孩子沒時間勞動。我們小時候學校里還有勞動試驗田,但現在的孩子連農具都沒摸過,蔬菜和谷物都認不全。”為了讓學生親近大自然,真實感受勞動帶來的變化,學校開辟校園農耕實踐基地,搭建了師生共同耕耘的“快樂農場”。根據學生的喜好,“快樂農場”被劃分為8個區域,分別種植了8種果蔬。教師依托“快樂農場”設計了一系列勞動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加深入認知勞動的意義,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快樂農場我做主。學校利用網絡平臺安排園地規劃設計課,學生動手繪制精美的園地規劃圖。要想順利開展種植活動,選擇什么樣的種子自然是首要問題。教師選擇了一些生長期較短的果蔬,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問題包括果蔬名稱、選擇原因、照料方法、預計成果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網絡資源,咨詢種子公司或家中長輩,了解種植的知識與技能,然后通過分組演講的方式確定需要種植的果蔬,最終番茄、扁豆、生菜、黃瓜等果蔬受到學生的青睞。學生在實際探究過程中,認真分析果蔬的種植方法、適宜環境、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從而制訂出長遠的種植計劃,其學習能力、交流能力、組織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
唱響農場四季歌。為了落實“快樂農場”的管理工作,學校采用承包責任制,由學生自己認領勞動區域,每組學生負責相應的區域,根據認領的任務積極參與管理。開學第一天,學生便開始翻地、播種、施肥,如果遇到問題便向爺爺奶奶請教。許多老人都是農作物種植專家,有的說“種子播下之前應先浸泡兩小時”,有的說“西紅柿用扦插法種植比播撒種子成活率高”,有的說“黃瓜與西紅柿需要提前搭架子”……何時除草、施肥、分枝,學生都會詳細記載,學校還開展“養護管理半月談”活動,讓學生互相分享經驗。
超級農夫收獲豐。經過幾個月的種植活動,“快樂農場”已經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西紅柿的果實成熟了,黃瓜開出了小花,扁豆、豇豆掛滿藤架。學生與小苗一起長大,感悟生命成長的瞬間,更加珍惜時間與生命。除了農場種植實踐,學校還融合學科教學豐富農耕教育成果,語文課寫農場日記,美術課到農場寫生,音樂課唱起《勞動最光榮》。在家委會的幫助下,學生還將收獲的農作物進行成果展示,開展美食制作、果蔬拼盤、果蔬銷售等綜合實踐活動,他們動手為家人制作一道美味佳肴,送給老師、同學一份果蔬拼盤,到市場調查農作物銷售價格……勞動讓學生內在的美好完整、立體地展現出來。
“一味鄉情”悟精神
基于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理念與實踐經驗,學校挖掘周邊教育資源,融合鄉土鄉情,開創各種校外實踐活動,讓生活體驗與社會實踐相連接。為了進一步激勵學生認識家鄉、熱愛勞動,學校設計了長山河研學課程:賞河畔景—觀印記館—尋訪村民,校外拓展活動讓祖輩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
長山河畔賞美景。長山閘在澉浦鎮南,對減輕杭嘉湖平原的洪澇災害效果顯著。學生一邊欣賞長山閘風光一邊查閱資料,了解到沒有開挖長山河時,農田灌溉不便、莊稼收成不高;長山河開挖后,排澇、航運已經不成問題,如今的長山河更是成為美麗的景觀河道。守衛家鄉的“紅旗渠”,感悟家鄉人民的勞動精神,學生紛紛表示“不虛此行”。
印記館里知歷史。學校組織學生參觀鎮印記館,印記館里陳列了一系列挖掘長山河時的場景照片和文字記載,學生看到關于家鄉的歷史足跡,感慨頗深。在農耕用品展區,學生看到了祖輩用過的斗笠、蓑衣、鋤頭、鐵鍬等。散發著鄉土味道的“老物件”是承載記憶的搖籃,讓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感悟更加深刻。
長山河村悟精神。在長山河村文化公園,村民對長山河勞動精神進行了全面闡述。學校組織學生走訪村民,聽老人講述挖掘長山河的親身經歷。村民老韓講述了“條件差、挖掘難、熱情高”的情景,學生深切感受到祖輩艱苦奮斗的精神,百折不撓的勞動精神在學生心間萌芽。
只有教師具備“深耕的姿態、細作的素養”,才能實現每一粒“種子”的幸福生長。學校構建具有“生活教育”意蘊的校園文化,讓學生的勞動技能充分施展、勞動精神落地生根,也讓學校教育的勞動氛圍越發濃厚。
(作者李燕珍系浙江省海鹽縣通元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