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在表現中成長
近年來,武鳳霞和她的團隊一如既往忙碌,但少了些匆忙,多了些章法;少了些迷茫,多了些自信。這是因為武鳳霞和她的團隊找到了突破口,提出了素養表現型教學,以積極的語文學科實踐構建兒童語文學習的主線,促進了兒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
素養表現型教學在于培育兒童的主體精神。學習是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課堂生活關乎兒童的生命狀態。“以人為本”在教學情境中應當是讓兒童生命飽滿地生活,而不是苦苦地“熬”、被動地“活”。素養表現型教學倡導兒童主動參與,在表現中成長,必然賦予兒童生命幸福的內涵。這種幸福的感覺不僅彌漫在孩子的小學時光,而且會貫注他們一生。誠如許多專家論及,童年對于人格有著植物性意義,人生是從童年發端、發芽、發展的。人的成長如同樹的年輪,越是長大,童年越是處于核心位置。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對于兒童人格養成具有奠基性意義。在素養表現型教學中,兒童參與、表現、創造,自然會孕育主體精神、主體人格。這也是立德樹人的題中應有之義。立德樹人之“德”,不僅有道德的意義,還有人格的意義,而且這些方面是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互相映照的。可見,主體性人格對于“立德”意義重大。所以,素養表現型教學對于培本鑄魂,功莫大焉!
素養表現型教學在于為兒童創造“出場”式的學習方式。我們經常說,要讓兒童“在場”。武鳳霞和她的團隊找到了一種“在場”方式:讓兒童出場,讓兒童在表現中學習。關于學習,理論界常常以“黑箱”喻之,其中的許多奧秘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許多教育家以舍我其誰的勇氣試圖解開密碼,也創造了風靡一時的理論,深刻影響了教學實踐。比如“白板論”,可以依靠經驗涂抹上色彩;“刺激-反應論”,用訓練培養應對能力;“主體建構論”,在參與體驗中自我建構。教育改革就是對流行觀點的揚棄,就是對“怎樣培養人”的路徑創造。素養表現型教學雖然受建構主義的影響,但又融會了他們自己的理解和創造。他們在參與者知識觀的基礎上,自覺呼應國家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合著時代前行的音程,唱響自己創造的樂章。他們認為,素養的表現常常是能力,是外顯的、可看見的。素養引領的教學,學生積極參與,在做中學,知行合一,學用統一,而且因為“出場”,可看見教學的改進基于數據和論據,黑箱也透進了亮光。
素養表現型教學彰顯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這也是我比較看重素養表現型教學的一個原因。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是綜合性、實踐性,素養表現型教學把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和兒童日常的語文生活進行了整體建構,以兒童積極的學科實踐構建學習主線,突出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
在學科實踐的內容組織和方法引導方面,武鳳霞“很語文”。比如——
重視讓學生“在情境”的學習。在武鳳霞看來,情境的魅力就在于有了畫面的還原,文字就鮮活了;有了文字的描述,畫面更多了文學的美好;有了在想象中揣摩、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抽象的語言符號就轉化成了生動形象的畫面,學生也就有了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體驗。當畫面、生活、情感與文字結合在一起,在學生腦海中交融的時候,學生的思考就會被點燃、被激活。當表達變成不可抑制的欲望時,學生的思維就在悄悄地向深處延伸。
重視以高階問題催生深度學習的發生。素養表現型教學特別關注學生廣闊的學習時空,讓學生在核心問題引領下理解、發現、梳理、提煉,最后創造出極具個人特征的認識。而從閱讀到發現、從發現到創造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問題的助力下高階思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重視用表現性任務統領學習的過程。武鳳霞和她的團隊創構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展評單”,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學習問題鏈的思考與梳理,再到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與開發,把學生經歷學習實踐的過程具象為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如此淡化學習的概念,讓學生沉浸其中。當學習變成一種無意識自覺的行為時,學習就真正發生了。
重視以文本理解建構語言能力。素養表現型教學努力讓學生不做“符號的癮者”,指向學生對知識的創生,促進學習中發生生動循環,以積極的學科實踐落實、內化、應用這些“很語文”的東西,核心素養自然會在學生心中扎根生長。
(作者楊九俊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