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一本書
教師的發展之路就是學習之路,而閱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不過閱讀也要講究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不僅能增強閱讀興趣,還能提高閱讀效率。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閱讀一本書?
一要善于選擇。朱光潛先生說,他拿到一本新書,往往先翻一兩頁,如果發現文字不好,就不讀下去了。我們拿到一本書,可以先看目錄,再選讀其中的章節。如果這本書在5分鐘內吸引了你,就可以讀下去。使用這個方法難免錯過一些好書,但在書太多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可以節約出選書的時間來讀書。需要注意的是,讀不同的書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像金克木先生那樣:跪著讀的書——神圣經典,站著讀的書——權威講話,坐著讀的書——為某種目的而進行閱讀,躺著讀的書——文藝類書籍,走著讀的書——自身能與之對照、與之談話的書。
二要由淺入深。一般來說,讀書可以分兩步:淺閱讀和深閱讀。作家賈平凹認為,一本書最好要讀三遍以上:第一遍可以囫圇吞棗地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常會有新感悟。由淺入深、反復閱讀,一本書真正有益的內容才能“入心”。
三要講究品位和境界。品位、境界只能來自閱讀經驗。讀得多了,自然知優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借用前人詩句形容做學問的三種境界,我以為這也是讀書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界。現實中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并不多,許多人在第二境界就打了退堂鼓。如此看來,讀完一本書需要耐心和毅力,特別是對于經典著作,如果沒有“不厭百回讀”的精神,很難有收獲。
四要讀思結合。沒有思考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這方面前人經驗豐富,比如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真正的閱讀不僅僅是從書本中讀出別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讀出自己的思想,所謂“讀書時不能帶有觀點,讀完書不能沒有觀點”。
五要讀寫結合。教師除了多讀、善思外,還要勤寫,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讀書時習慣“書不離筆”,遇到好書或好文章便摘抄、批注、評點,這樣可以加深記憶、增強理解。當然,動筆不僅是抄讀或批注,還包括寫讀書筆記、寫文章、做課題、著書立說。
有專家認為,用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方法將大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顯然,寫作是“顯性化”的有效途徑。至于怎樣學會寫作,也只能是“在寫中學會寫”。
六要讀用結合。讀書、寫作都不是目的,掌握真理、指導實踐才是最終目標。教師應該將讀書與教書結合起來,在教書的過程中多讀書,通過汲取書中的營養以用之于教書,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目的。正如陶行知所言,“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是一樣的性質,都是給人用的。我們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
七要以書會友,構建讀書共同體。讀書共同體是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一個由學習者共同構成的團體,其形式多種多樣,如讀書小組、讀書社團、讀書沙龍等。教師不妨與身邊的同事共同閱讀一本好書,開展一次集體閱讀活動,分享自己的收獲并互動交流,讓智慧之光照亮更多人。
每個人的背景、經歷、學問都不一樣,讀書的方法也不一樣,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才能讓讀書成為一件愉快且有益的事。
(作者潘裕民系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