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專業(yè)發(fā)展搭建三間小屋
在散文《精神的三間小屋》中,作者畢淑敏認為我們有必要擁有精神的三間小屋:第一間用于盛放愛與恨,愛要比恨多,讓小屋光明而溫暖;第二間用于盛放事業(yè),要堅固且優(yōu)雅;第三間用于安放自身,要有主見。其實,教師的教學生涯何嘗不需要三間小屋呢?
第一間小屋,盛放教學閱讀。
閱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需要一間小屋盛放要看的書和學習資料,并定期對其進行梳理、整理,將它們按照類別或需求擺放。比如,下一階段準備讀哪些書,已經(jīng)購置了哪些書,哪些書需要時時翻閱,哪些書可以束之高閣,都需要清點;已經(jīng)記了多少讀書筆記、聽課筆記或?qū)W習筆記,紙質(zhì)稿、電子稿,文字的、圖表的,等等,都可以用編年的形式整理盛放,甚至可以編碼,需要時伸手可取。
不斷添置書本,這間小屋似乎很容易就被裝滿。有些人可能會因此感到惶恐,但是看著它們,我心中會有一種踏實感。每每拆開一本書,手拿裁刀,手指都在歡悅,因為即將開啟一個新世界。
有心的人,不僅看書,還認真做筆記,寫著寫著突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小屋中有濃濃的墨香,這墨香不僅來自于書頁,還有自己的筆尖。讀著、寫著,寫著、讀著,時光在這間小屋里流轉。而小屋也在無形中擴容,小屋越大,我們的思想越自由;我們的思想越自由,教學越理想。
第二間小屋,盛放教學作品。
說到魯迅,我們就會想到《阿Q正傳》;說到齊白石,我們就會想到他畫的蝦;說到楊麗萍,我們就會想到《雀之靈》……作為教師,一輩子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作品,并為自己的作品準備一間小屋?
我們將這間小屋灑掃以待,也許一年才能為它請進一個客人,兩年才能請進一節(jié)課來憩息。或許看著這空蕩蕩的小屋,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每天早出晚歸,看似勤勤懇懇卻一直碌碌無為。于是鞭策自己,想盡辦法為這間小屋找到與之相配的陳設。
比如,把各級公開課當作桌椅,擺放在這間小屋里;以省市刊物發(fā)表的作品為掛件,點綴寂寞的墻面;以三年一個的課題為書柜,擺放在小屋的一個角落;以一套教改案例為燈組,照亮小屋的四壁;以一個可以推廣的教學理念為穹頂,提升小屋的高度。如此,今年一節(jié)公開課,明年一篇論文,后年一個課題結題,再一年專著出版……每年都為教學作品的小屋擺放上一件物品,年復一年,小屋或許也會蔚然可觀。
第三間小屋,邀請教學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為朋友準備一間小屋,春天邀請朋友來賞花,夏天邀請朋友來納涼,秋天邀請朋友來小酌,冬天邀請朋友圍爐夜話。因此,你需要在春天還未到來時,精心培育能讓人賞心悅目的花,讓它們能在春天齊放;需要在夏天到來前,日日灌溉促進樹的生長,讓它們在夏日時枝繁葉茂;需要在秋天來臨前,精心釀酒,無清酒香醇無以待客;需要在冬日以前,儲存一肚子的詩詞歌賦,才能談笑風生。在教學的路上,有名師指引,有前輩提攜,有同伴互助,是一大幸事。因此,我們要準備這樣一間小屋,向前輩“取經(jīng)”,向同伴學習,共話專業(yè)成長。
這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在這平凡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當我們把自己的小屋建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進而擴大疆域,增修新舍,或許有一天會建成自己的精神大廈。
(作者鐘 利 系四川省德陽外國語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