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能為教育做點事,一輩子都值”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二中姚志偉一家四代18人從教的故事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2-19  閱讀:次   |
42.9K

  三尺講臺,從學前到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四代人接力堅守,他們擇一“師”而終一生,將師道師德師風代代相傳,譜寫了一段段賡續育人的佳話——這就是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第二中學教師姚志偉的教育世家故事。

  每每提及自己與眾不同的家庭,姚志偉都會寫滿一臉幸福與自豪,在他的這個教育世家里,自父輩結緣教育開始,四代人中共有18人當老師,包括他的妻子、女兒、哥哥、堂哥堂嫂、侄女、姐夫……他們的任教涵蓋了學前教育、中小學乃至大學三個學段。

  跨越世紀的師道傳承

  1927年,姚志偉的父親姚明理出生在十堰市鄖陽區劉洞鎮姚溝村一個“耕讀”家庭,因為家境貧寒,外加社會動蕩,姚明理未能踏入正規學堂半步,僅靠他的二叔教字識文啟蒙,后有幸進入為躲避戰火而遷至其家附近辦學的河南省商丘中學讀書。1947年鄖縣解放,姚明理因會讀書識字而被抽調到如今的白浪鎮會溝小學擔任代課老師,時值新中國成立前兩年,百廢待興,鄖縣教育即將探路摸索起步,姚明理從此埋首三尺講臺,一心育人。

  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姚志偉的二哥姚志宏成了當時的第一批師范生,畢業后走進神農架林區松柏小學的大門,站在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起跑線上。1989年,姚志偉本人開始教書,走上了鄖陽區第二中學的講臺。2019年,姚志偉的女兒姚夢迪自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研回國,留在了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任教,成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四代人,70多年的接力傳承,見證了鄖陽乃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時代變遷。

  “一輩子不改行”

  “我的父親是共產黨員,是戰斗在新中國教育戰線上的排頭兵,他親眼見證和經歷了鄖陽教育的起步和發展史,鄖陽的教育與我父親的經歷不是寫在紙上的歷史,而是他們那一代人為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他們就是我們這些后輩人的榜樣。”一提起父親姚明理,姚志偉滿心自豪。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姚志偉和他的大哥姚志斌、二哥姚志宏對教師這個職業有天生的親切感,再加上父親經常對他們說:“能為教育做點事,一輩子都值。”從此,兄弟三人便立志長大后要當老師。

  在姚志偉看來,父親的教育情懷深入骨髓。姚明理1950年正式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后,他多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通過考察成了鄖縣全境解放后公開發展的第一批黨員,還在1955年被組織部門選調到縣委文教部門工作,可他卻割舍不下心中的那份教育情懷,最后還是選擇回到一線,重新當起了老師。為此姚志偉三兄弟曾不解地問過父親:“這樣的人生選擇值嗎?難道不后悔嗎?”面對兒子的問題,姚明理總是微笑著用簡單一句話回答:“能為教育做點事,我心里踏實得很,從來沒后悔過。”

  從父親手里接棒后,兄弟三人都以父親為榜樣,竭力傳承教書育人的薪火。多年后的他們也同樣遇到姚明理當年“是去是留”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末,鄖縣工業局向姚志宏拋去了橄欖枝,姚志宏前去向老父親請教,姚明理問他:“教書有什么不好?都不教書,那誰教?”從此以后,姚志宏再也沒有動過要改行的念頭,決定一輩子教書育人。

  1992年,鄖縣民政局又向姚志偉拋去了橄欖枝,他父親又一次把當年給姚志宏的一句話送給他。自此之后,兄弟三人為了父親的一句話決定一輩子不改行。不僅如此,姚志偉還與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楊明翠喜結連理,姚志宏也與鄖陽區城關鎮新區小學教師胡國嵐成了家,并教育他們的后輩也要繼續堅守三尺講臺,當一輩子好老師。

  “父輩之光”照亮最初的夢想

  “爺爺和父親都是我的榜樣,他們讓我覺得當老師很偉大。”在女兒姚夢迪眼里,父輩就是一道光,不僅照亮了他們的學生,也同樣照耀著自己,因此她從小就在心里種下了一個教師夢。在父親姚志偉的教育引導下,姚夢迪大學畢業后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研,2019年回國留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任教,用她的人生演繹第三代教育人的精彩。而今,這個教育世家的“第四代”姚一峰在幼兒園工作,姚一娜和姚一鳴在師范院校就讀,準備投身教育事業,讓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孩子。

  從最初的土泥房教室中一路走來,經歷了一支粉筆寫天下,再到現在多媒體教學的歷程,姚志偉一家人親眼見證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我相信,我們教育世家的教師夢會繼續傳承下去,越走越遠。”姚志偉說。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