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披著等級外衣的分數排名
2021年,“雙減”改變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生態,引發了基礎教育的深層次變革。經過半年多的大力推動,“雙減”給中小學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學生作業負擔減少了,課外培訓大幅度壓減,學校考試規范了,成績排名沒有了。但是,“雙減”并沒有減少家長對教育的極度焦慮,沒有了頻繁考試的檢驗,沒有了成績的公布與排名,許多家長感到無所適從。在經歷一個學期之后,期末考試成績也變得尤為重要。
根據“雙減”政策,考試成績實行等級評價,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于是學生成績便成了優良中差或ABCD。但是,等級評價如何評定,卻大有文章可做。一些學校為了迎合家長需求,為了突出成績導向,為了所謂的質量訴求,一改傳統的分數為等級,但等級卻成了合法外衣掩蓋下的分數排名。
諸如,一些學校特別是中學,等級劃分依照學生比例來設定,比如A等學生數量為學生總人數的10%,在A等之內又依據成績細分為A1、A2、A3、A4、A5等多個等級,如此一來,學生在年級中的考試排名一目了然,極為精確。更有甚者,有的學校在等級后面加了一條數據分析:該生該學科打敗了百分之多少的學生,其排名一目了然。
凡此種種,這樣的做法都是分數排名的“變種”,都是“分數至上”觀念使然,即使有“雙減”的硬性要求,也改變不了學校想方設法傳導考試壓力的事實。這也充分說明,“雙減”工作潛在的巨大阻力,以及傳統應試思維慣性的無比強大。
常規的期末考試不同于中高考,目的是檢驗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情況與學業水平,不具備選拔性質,沒有必要與其他學生橫向比較。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診斷,以找缺補差,發現問題,精準施策,改進學習。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端正思想,明確態度,把握本質。如此,才能避開分數與排名帶來的誤區與導向。總之,分數與排名不應成為關注的重點,學校應當回歸考試的原點,重新認識考試的意義。
首先,在考試命題上要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堅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重點關注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和學習能力,考查學生一個學期學習的總體情況,重基礎,重能力,重素養,不出現超標命題,杜絕偏題和怪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在等級評價上要科學設定等級類別。不以比例劃分等級,而應以相應的能力水平劃分等級,根據試卷的難易程度,以及考查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相應模塊目標達成預設,科學劃定等次,然后依據等次分數評定學生的等級,每個等級的學生不設比例,只要達到相應的分數即可認定。同時,要重激勵、重引導,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預期。
再次,在學習改進上要提供精準的策略指導。學科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試卷,實施個性化分析,找準學生學習差缺,找出突破路徑,提供改進方向,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輔導,引導學生在假期彌補不足,比學趕幫,超越自我,突破發展。
“雙減”是教育領域的綜合性全方位改革,必然引發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深層次變革,深入推進“雙減”需要學校管理者的高度自省、自發性探索,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審視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發展規律,尋求最佳的改革路徑。考試等級評價不是由分數變為一個特定的符號,而是通過符號的變革帶動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
(作者梁 好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教育體育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