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理想的語文作業畫像
結合過往教學經驗,我們為理想中的語文作業勾勒了基本輪廓:兼顧各種類型學習者,即有個性;適應不同階段學習者,即有挑戰;與現實生活相輔相成,即有用處;家庭成員能共同參與,即有溫度。
我們從四個角度設計實施了一系列著眼于學生長期發展的作業。
形式多樣,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坐在同一間教室的學生,學習風格未必相同:有些人喜歡在聽、說中學習,這是“聽覺型學習者”;有些人則需要看到信息,這是“視覺型學習者”;還有一些人喜歡在實踐中學習,這是“動覺型學習者”。為高效達成學習目標,教師需要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對比中了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此提升作業的吸引力。
強調實踐,為未來的語文學習提供資源和動力。初中語文教學長期面臨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困境。對此,我們的解決思路是鼓勵有意識的實踐,以實踐促進閱讀、寫作。
語文實踐活動包括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等,是語文作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寫作的素材,拓展了生活視野,還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精神成長和生命成長。國慶假期,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類作業,主題是“行走在秋季”。我們建議學生在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走出家門,走訪名人故居、參觀胡同小巷、親近自然山水、品嘗地方美食……閱讀兩篇與目的地相關的文學作品,最終完成題為“走在秋天……”的作文。
班級里有近一半學生主動選擇了這項趣味與挑戰兼備的作業任務。有人登高、有人下田、有人尋古、有人解饞。上課當天,學生遞來兩穗稻谷,特意說明是玉東公園的“京西水稻”,一穗金黃,飽滿、低垂;一穗暗紫,尚未成熟。
從作文的字數上可以看出學生的熱情。有學生想去北海觀塔,適逢秋雨來襲,一家三口轉彎直奔“南門涮肉”,燙鍋、羊肉、臭豆腐,作文紙上每個字都透著香。講評后,年級掀起一陣“吃寫”熱潮。一位女生因喜歡《天凈沙·秋思》選擇去京西古道,尋訪馬致遠故居,途經牛角嶺,為石坪上的蹄窩所吸引,駐足而聽,似有駝鈴聲正悠長。這樣的作業設計竟然讓一個人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家庭共同的活動。
提倡自主,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為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內驅力,并對作業產生興趣,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作業任務,由學生根據自身水平自主選擇。
我們將中秋假期的作業題目確定為“且行且歌”——制作一個“中秋”盤子。要求如下:準備一個8寸紙盤;搜集“中秋”主題詩詞,挑選一首最喜歡的詩、詞或創作一首“中秋”為主題詩、詞寫在紙盤上,絕句、現代詩皆可;為詩、詞配畫,圖文要有關聯。
這項作業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感知“意象”、使用“意象”。學生在搜集時多數選擇了包含“月亮”意象的詩歌,如選擇唐朝詩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學生,是想借這首詩表達對小學同學的思念;選擇唐朝詩人李商隱《霜月》的學生則是想借這首詩表達對月夜美景的贊美……返校后“中秋盤子”的展覽,進一步讓學生明白了同樣的“月亮”意象可抒發不同的情感。
跨學科聯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初中語文課文文質兼美,涵蓋了十分豐富的美育內涵。因此,我們嘗試將《西游記》閱讀任務與美術學科相融合,先是通過語文課堂對《西游記》部分章節的改寫、仿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設置一個全新的妖怪,在美術課上進行創作。任務如下:在保持原著特色的基礎上想象一個妖怪形象,并設計身份簡介卡片,包括名稱、外貌、原形、武器、背景等;在思考探究的基礎上,為取經過程增加一難,創造一個妖怪形象和場景,想象師徒是如何脫險的,完成一篇想象文。
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可將美術學科的知識作為輔助,有助于學生將想象內容進行加工,不僅創作出一個具體的妖怪形象,還能通過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講述一定的道理。
作業改革的關鍵不只是縮減作業量,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全面育人的功能。因此,我們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增強作業的實踐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同時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聯系,在不斷計劃、實施、反思中形成作業設計改進的閉環,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郝 迪 金 丹系北京一零一中溫泉校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