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下的化學教學嬗變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課堂要高效就必須施以接地氣、有實效的妙招。
做一名學生喜歡的“長者”。“你最喜歡哪個老師?”這是生活中長者對孩子教育關愛的表象之一。筆者每接手一個班,第一節課總會提出一個看似有些“強人所難”的要求——要求學生“喜歡”我。其實把“喜歡”這一敏感詞匯說出來,本身就是對正處于懵懵懂懂的初中生的一種思想凈化和情感教育。與此同時,也讓學生嗅到了一絲“幽默”。流暢的語言、漂亮的板書、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情感、巧妙的設計、通俗的講解……這一切都會“余香不斷”。
之所以說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長者”,是因為“長者”具有超出“老師”的另一層含義:以長輩的身份關心、關愛學生,而不是單單教他們文化知識,還要教他們生活、成長知識,既教書又育人。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和“他主學習”而言的。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養成,關鍵在于教師的觀念是否真正改變。教師要盡可能多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這是前提和基礎。然后,教他們在這段“自由時間”里有目的、有計劃地自主學習。
學生學習內在動機是衡量“自主學習”的關鍵因素。只有學生明確了主動學習的實質,繼而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才能使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得以維持。
當好幕后“編劇”和幕前導演。一是做好課前的教學案。將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課堂流程呈現給學生,預設一節課所需完成的學習任務,并提醒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繼而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進入課堂。二是做好課中引導。教師沒有做好引導者,包辦替代太多,這是傳統教學中低效、低能的主要癥結所在。如果教師真正掌握好了“引導、提醒或幫助”的時間、力度,課堂就會更高效。
充分發揮學科課堂教學特色。不同的學科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學科,其自身具有獨特的思維方法和表述形式。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這些高度濃縮的符號體系能夠準確、簡潔地記錄和表達極為豐富的化學信息與化學思想。所以教學中應多使用準確的化學用語,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重視布置作業的“精與細”。“熟能生巧”與“強化訓練”并不矛盾。要學好化學,離不開必要的練習。但無目的、無體系、無重點的練習則是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的。教師要精心布置作業,學生細心完成作業,并要求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獨立完成,以此來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彌補不足。
培養學生興趣、優化課堂設計、彰顯學科特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才能確保課堂教學高效率,奏響“雙減”政策下的高效課堂之歌。
(作者譚建華系湖北省巴東縣神農中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