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語文學科中的“文化意蘊”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2-19  閱讀:次   |
42.9K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綜合體。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保證相關教學的基礎上,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滲透生命意識和品格教育,注重學生心靈的滋養。

  認識文字之美。語文中的生命教育和美育資源多以文字為載體,文字本身及其傳達的語義信息都蘊含著生命與美麗。

  漢字常常“其形表其義”,十分有趣。比如生命的“生”字,“甲骨文的‘’是指事字,在草葉‘’(屮)下面加一橫表示地面的指事符號‘’,表示新芽破土而出”,充滿著生命的驚喜,觀之可愛。我們的母語漢語更是精妙,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瑰麗;有“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清新明艷;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悲愴哲思;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欣喜暢快。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與此同時,語文教學要注重比較學習,培養學生對外國語言文字、文學的包容態度,鍛煉學生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國度、時代、風格作品的能力,拓寬學生生命的視野和性情的溫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感受作品與人物的思想。語文課程不能脫離生活,語文課本是生活的記錄,而生活是本無字書,更是我們經歷的每時每刻。每個人的生命都受到時空的限制,古人有言在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經歷著自己的生活,千頭萬緒,所處、所見、所聞皆是真實,有喜悅和掙扎,有時會囿于其中。

  學會體悟自己生活的當下,感受他人生活的情感是一種人文素養,也彌補著“吾生也有涯”的遺憾。蘇軾與客泛舟游于赤壁,見月下美景“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因客之洞簫凄然而轉悲,此時一葦扁舟承載著蘇軾半世的滄桑與浮沉。讀之不免心生感慨。“烏臺詩案”后,身心俱受摧殘的蘇軾經過長途跋涉,踏進黃州大地。經過一番精神煉獄之旅,終于獲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靈進入了一種澄明的境界。蘇軾這位具有傳奇色彩而又歷經磨難的文學家,其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藝的絕世才華,不僅閃耀在歷史的時空中,教師在語文課上更要讓他豁達的人生哲學投射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提升對不同文化的認知。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世界各民族、各區域、各國家文化爭奇斗艷、共同繁榮;當代文化圈兼容并蓄,迸發著生機與活力。語文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傳承中華文化,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幫助新時代學生理解多樣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精華;指引學生關注、參與當代文化,幫助青年學子提高社會責任感。

  比如課文《我有一個夢想》,學生學習課文時加深對美國的奴隸制度、奴隸貿易和種族文化的基本認識,深入感知馬丁·路德·金演講中所傳達的強烈的解放黑人、種族平等的愿望。再如課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之外熟悉其他制度,才能理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揭示和對無產階級的偉大貢獻。此外還有一些外國經典名作,透過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其他文明的信仰,在這種對比中加深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識,同時不斷突破對其他文明及其文化的認知。只有認識到這些差異,并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華文明才能更加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語文是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其本身對意識、精神等十分關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機滲透生命教育,啟發生命意識,幫助學生學會緩解壓力、走出困頓、維護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悅納、珍惜自我生命,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豐沛的滋養。

  (作者邱李華系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