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南省三亞市第九小學海洋主題系列課程概述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2-21  閱讀:次   |
42.9K

  開發海洋主題系列課程,讓學生在天涯海角、鹿回頭、亞龍灣等景區開展研學活動,海南省三亞市第九小學以項目式學習為主線,將三亞的地理、風俗、美食、美景等自然和社會資源融入課程。

  ——————————————————

  教育家陳鶴琴說:“當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學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海南省三亞市第九小學將具有海洋氣息的風土人文、自然資源等融入學校教育,構筑多元立體的育人環境,以項目式學習為主線,開發了海洋主題系列課程,促進多種學習的連接與生長,凸顯海南學生的“特色印記”。

  海洋主題課程依托豐富而獨特的地理資源,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鏈接學生的各種興趣和問題,以問題引領探究性學習,從“為什么”開始,讓目之所及、手之所觸的世界成為學生新的研究場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會設計不同目標的項目和場景,比如:低年級的“走一走,玩一玩”,用腳步丈量大地,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年級的“說一說,做一做”,用智慧開啟旅程,登上“鹿回頭”峰頂俯瞰城市變遷,走進水稻公園親歷稻子的生長過程,深入檳榔谷感受黎族、苗族文化;高年級的“訪一訪,問一問”,用經歷豐潤人生,走進深海研究所探秘大海的更深處,尋訪崖州古城體悟人文歷史的厚重。

  行天涯,知海角

  “碧波浩渺,椰樹搖曳,奇石林立,讓我們相聚‘天之涯海之角’,吟誦詩詞歌賦,領略家鄉的山海美景。”天涯海角景區的巖石具有億萬年歷史,研究這些巖石有利于學生深入研究海島形成、巖石風化等科學知識,景區豐富的名人詩畫資源更是學生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素材。“行天涯,知海角”課程融合科學、語文、信息、美術等學科,根據學生興趣設計了“腳步丈量天涯”“探索天涯名石”“聆聽天涯詩會”等系列活動。

  “我們小組已經步行到‘海判南天’石刻景點,從景區門口開始大約步行1500步”“我們走到‘南天一柱’石刻了,大約步行1800步”“我們已經到了‘天涯石’,總計步行2600步,原來天涯就在腳下”……學生5人一組用腳步“丈量天涯”,在規劃的路線上行走,繪制小組特有的“步行天涯”路線圖。

  “‘天涯海角’石群是天然形成的,自然界處處可以找到巖石,巖石是組成地球表面堅硬外殼的主要成分。”在“探索天涯名石”活動中,學生分享關于巖石的各種知識,在小組內交流“南天一柱”“海判南天”“天涯石”等著名石刻的歷史,用彩色筆把石刻畫在記錄本上。最后,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問一問”的方式,對比各處巖石形狀、顏色等方面的不同,了解石群的形成原因和形成過程。

  “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南天一柱立,相與共盤旋”“情滿紫薇圍一柱,南天海判刻蒼穹”……面對景區收錄的大量名人詩詞,學生時而駐足欣賞,時而輕聲吟誦,細細品味詩人的情感,舉辦了一場“相聚天涯詩會”。詩會引導學生誦讀、交流、分享,把天涯海角的詩詞文化帶回家。

  有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課程實現了學校與自然、自然與人文、學校與社會、學習與研究等多方面的融合。學校整合地域性文化資源,精心組織課程內容,增強學生探索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在探索中“有情可發、有話可說”。

  我和珊瑚有個約會

  “我和珊瑚有個約會”課程聚焦海底的“熱帶雨林”——珊瑚,學校聯合南海珊瑚研究所、海洋熱帶學院珊瑚實驗室,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融合的學習場所。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珊瑚的家在哪里”“珊瑚吃些什么,我想喂喂它”“白珊瑚是生病了嗎”……基于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校打破學科壁壘,以五大板塊展開學習——小小調查員、小小研討家、小小探究員、小小指導家、小小匯報員。

  學生走進紅樹林海區,欣賞形態各異、斑斕絢麗的活體珊瑚。“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世人何處得,蓬萊石上生。”愛好詩詞的學生小凱念起韋應物的詩作《詠珊瑚》。學生小維則把珊瑚的美寫在日記本上:“珊瑚的形狀各式各樣,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拐杖;顏色也絢麗多彩,就像一片彩色的小森林。”科研人員講解珊瑚生長、繁殖、凋亡的過程,學生小賀一拍腦袋:“我得管眼前的珊瑚叫爺爺啊!”學生小萌一直惦記自己的“研究方向”,通過請教珊瑚研究所的負責人了解海洋資源的多樣性以及珊瑚礁與人類的關系等問題。學生小穎鄭重地寫道:“珊瑚一年長一厘米,破壞了就無法修復,我們看到的美是成千上萬年才積蓄而成的,然而破壞它們只要一瞬間。”

  一張張資料搜集卡、一幅幅思維導圖、一份份宣傳海報、一個個珊瑚白化治療方案……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觀察、體驗、思考、發現,進而解決真實問題。作為一名海南島的小公民,學生還在學習中真切感受到海洋環境變化導致珊瑚礁面臨消失的境況,紛紛表示愿意承擔保護珊瑚礁的責任和義務。

  鏡頭里的三亞落日

  學校將唯美的三亞落日開發為課程資源,融“繪畫之意、詩歌之美、信息之靈、寫作之思”于一體,為學生創造與海洋親密接觸的學習機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三亞灣拍攝落日,通過相機記錄三亞落日的迷人神韻,感受海洋與落日的美妙意境。

  最興奮的莫過于分享落日美照的時光,學生在課堂上拍手歡呼,還發起了一場關于落日的科學探討活動。“夕陽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太陽落山時天空會變成紅色”“太陽形狀變化過程是怎樣的”……一連串的科學問題讓學生又開始了合作探究。

  在以“鏡頭里的三亞落日”為主題的美文創作活動中,學生用眼、用心感受三亞落日,一行行精美的文字躍然紙上。“《那一抹霞》寫得最美”“我最喜歡《西邊那一抹紅》”“這篇《海上落日》的語句令人如癡如醉”,學生輕輕地翻閱著剛出爐的作品集,一邊欣賞、一邊討論。

  賞落日、拍落日、知落日、寫落日、評落日、展落日,歷經兩個月的學習體驗,學生感受到創作的樂趣,“最美攝影師”“最美小作家”“最美朗讀者”“最美組合獎”等獎項的評選也變得更加真實有效,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學校倡導課程聚焦核心素養,以一個學科為主線,進行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和拓展。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基于課程標準研讀學生、研讀教材,將可以鏈接、拓展的教學內容進行主題統整,融合海洋資源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通過合作調查、信息搜集、信息處理、表達交流、展示評價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從教室走向自然。

  有趣的沙創

  看海聽濤、踏浪堆沙,細軟的沙灘散發著太陽的氣息。一掬細沙、一雙充滿想象力的妙手,就可以魔術般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學生感受細沙從指間流過的樂趣,體驗形式各樣的沙雕創作喜悅。

  學校開設“有趣的沙創”課程,學生在三亞灣沙灘體驗自己的生活世界,參與創意沙灘、創意沙畫等社會實踐活動,嘗試將原創想法轉化為實體作品。在“沙創”課程開始之前,學生先要進行前期資料搜集,比如“沙子的特性”“海灘的特點”“我想用沙子創作的作品”等,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匯總。通過前期準備,學生對沙子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初步感知沙子的特點和沙灘的魅力。

  美術課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超輕土制作沙雕作品模型,放飛自己的想象:蔚藍的海面上卷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一條條柔綠的海草隨波翻舞,一條條可愛的魚兒擺動著魚尾融入海洋的柔波中……可是,教師卻給興致勃勃的學生潑了一頭冷水:“我們做沙雕的主要材料是沙子和海水,不能使用其他添加材料,那么沙雕與黏土創作的方法一樣嗎?”

  學生冷靜下來開始思考:“沙子是沒有黏性的,那么海草就沒法直立起來,許多構思也無法實現。”于是,教師開始從堆沙、修整大致形狀、自上而下局部修整等方面講解沙雕創作的方法,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意見重新修改設計稿。為了完成沙創作品,學生在教師帶領下來到三亞灣,有的提水、有的堆沙,根據自己的設計稿堆出沙雕雛形,然后理順線條、完善整體、雕刻細節——美麗的“海洋世界”逐漸成形。最后,學生還要現場介紹作品的名稱和創作故事,給沙雕創作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沙創”課程引導學生從“走近”海洋到“走進”海洋,在豐富的活動中鍛煉學習、動手、審美、思考等能力。在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學生與同伴、教師、家長、專業人士共同構建“共生共學”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眼中的海洋,簡單而又博大、熟悉而又奇妙,他們在椰風海韻中完成一個又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讓天地變成廣闊的課堂。

  (作者林 藍  呂 銳系海南省三亞市第九小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