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課程的詩意表達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清晨,走進山東省威海市翠竹小學便會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從誦讀《笠翁對韻》開始學習楹聯的基本知識。
楹聯即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學校開發楹聯課程,從“積累”到“運用”,由“輸入”到“輸出”,帶領學生在誦讀、欣賞、撰寫楹聯的實踐中,享受學習古典文學的樂趣。
故事引路,游戲激趣
課程實施之初,學校發現學生對楹聯知之甚少,對楹聯的興趣也很淡薄。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一些生動有趣的楹聯小故事。這些故事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氣息。
“某年春節,一個人家門口貼了這樣一副春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你們知道這副春聯是什么意思嗎?”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猜測推理、交流探討,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副春聯是不是在說‘缺衣少食無東西’?用一副春聯表達自己生活的窘迫。”一個學生說道。
像這樣的楹聯故事還有許多,比如“解縉書聯智斗曹尚書”“紀曉嵐諷對石先生”“蘇東坡與佛印互對啞聯”等,一個個故事讓楹聯有了情境、情節、情趣,喚醒了學生學習楹聯和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楹聯的要求包括“字數相等、平仄相協、詞性相近、內容相關”等,如果直接給學生灌輸這些規則,不僅難懂,而且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于是,學校設計了一系列階梯式小游戲,如連連看、楹聯尋親、啄木鳥醫生、火眼金睛、楹聯擂臺等,通過這些趣味游戲,引領學生練習配對、判斷、選字、組聯,進而嘗試對對子、獨立創作楹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掌握了楹聯的基本要求,為日后的創作做好了鋪墊。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學習楹聯的過程是信息輸入與輸出的過程,輸入是積累,是內化和運用的前提。
學校組織語文教師分年級編寫《楹聯課堂》教材,由淺入深,形成年級教學序列。《笠翁對韻》是每個學生的“必讀書目”,學生分層誦讀,教師跟蹤反饋。低年級學生以詩詞楹聯背誦為主,每個學生每學年背誦詩詞不少于30首、楹聯不少于30副;中高年級學生以掌握楹聯知識、培養創作興趣為主,每學年背誦詩詞不少于50首,還要每天搜集積累一副楹聯,了解楹聯背后的故事。
比如著名的楹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學生會嘗試尋找這副楹聯的作者,了解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還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的道理。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通過背誦積累體味楹聯內涵,追溯歷史典故,走進楹聯文化深處。
生活皆學問,書中有妙聯
除了每周的楹聯課程,學校還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在掌握楹聯基本規則的基礎上,嘗試創作楹聯。
走進生活撰楹聯。題寫、張貼楹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習俗。每逢節日,學校就會開展征聯活動。春節撰寫“紅葉逐夢,翠竹慶春”主題楹聯,教師節撰寫“聯心凝志,感念師恩”主題楹聯,國慶節撰寫“弘揚中華志,書寫愛國情”主題楹聯……這樣的活動既渲染了節日氛圍,又傳承了楹聯文化。
借助研學題楹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學校借助研學活動,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元素,引導學生撰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楹聯。游覽環翠樓景點后,學生寫下這樣的楹聯“欲尋佳作,觀蒼松翠柳;更上層樓,覽驚濤徐波”。參觀郭永懷事跡陳列館后,學生有感而發“一腔熱血,攜國恥負重前行離桑梓;滿懷壯志,棄富貴載譽歸來耀中華”。游覽劉公島后,學生寫道“殘殘碼頭,訴滄桑歲月;鶯鶯綠島,迎美好生活”。這些作品雖然還很稚嫩,對仗、平仄等方面也有一些問題,但嘗試將眼前的風景用楹聯表達出來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研學活動與楹聯課程的有機結合,既提高了學生創作楹聯的能力,又激發了他們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聯系課堂創楹聯。為了拓寬楹聯課程的實施途徑,學校積極探索楹聯課程與多學科融合的實踐舉措。語文課上,教師利用教材資源進行拓展深化,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創編楹聯:學完神話單元,學生寫下“祝融騰空探火;嫦娥奔月飛天”;學完《梅蘭芳蓄須》一課,學生用楹聯“蓄須明志罷歌舞;賣房度日絕管弦”來贊揚梅蘭芳的民族氣節。美術課上,教師將國畫、京劇臉譜等傳統元素與楹聯結合:畫完京劇臉譜,學生寫下“油彩演繹人間善惡;臉譜繪成千古奇觀”。綜合實踐課上,做完地瓜盆景,學生又用“盆中植物向陽立;年少壯懷拔節生”這副楹聯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如今,“一課一聯”已經成為學校的傳統,每節課后許多學生都會自發創作一副楹聯。
課外閱讀書楹聯。課外閱讀為學生創作楹聯提供了一方天地,書中的人、事、物、景、理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創作素材。“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智勇雙全,關羽淹七軍”“壯志威風千古在;英才妙策萬年存”等都是學生讀完《三國演義》后創作的楹聯。課外讀物助力楹聯創作的同時,楹聯文化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想創作出切合原著的楹聯,學生需要將著作讀通讀透,將整本書的內容融會貫通,閱讀與楹聯創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楹聯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學會了詩意表達;提升了教師的文化素養,形成了初具影響力的學校文化品牌。學校希望將楹聯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學生了解楹聯、創作楹聯,感受楹聯帶來的藝術美感。
(作者王 蓉系山東省威海市翠竹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