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青年教師的“雙減”焦慮
一日,一位青年教師詢問我這樣的問題:“現在‘雙減’了,課堂教學要提質增效。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課堂教學經驗本來就不足,‘雙減’之后經常出現課時不夠用的現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學好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這是一位有思想、有責任心的青年教師。看著他焦慮的樣子,我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作為青年教師,能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很有進取心啊!”
聽了我的話,他有些靦腆,而后篤定地說:“如今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我們豈敢不進取!”
“我深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一定是綠色的發展、生動的發展、輕負高效的發展。然而,當我們走進課堂,面對學生的時候,就有些手忙腳亂,甚至束手無策了。”他接著說道。
“其實,面對‘雙減’政策,我們要把握好‘減’與‘增’的關系,‘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減’是為了更好地‘增’,‘減’的只是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增’的應該是學生快樂學習的體驗、高效學習的質量。所以,正如你所說,課堂教學必須提質增效。”我繼續說道,“據我多年的觀課發現,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對教材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目標的偏離;二是對教學中生成性資源不善利用,常常是按部就班地走教案;三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不夠關注,往往只重視自己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造成‘教’與‘學’的關系失衡。”
“您說的這些情況在我的教學中確實存在。”說罷,他又問道:“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我思忖片刻,說:“我們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備課上。教育家于漪老師有一句名言‘把備課作為研究’,她每上一課都要經歷‘三次備課’和‘兩次反思’的過程,足見她對備課的重視程度。備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雙減’之下如何備課卻是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關鍵環節。我們要把備課當作研究,花大氣力吃透教材、設計教學。當然,備課還要備學生,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情狀況,精心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其次,我們要重新審視和定義課堂。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學起來、習起來、動起來、忙起來才行。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和激勵者。這就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要敢于放手,‘把魚兒放到水里讓它自己游’;二要適度介入,時而‘大魚帶著小魚游’;三要激發情趣,讓學生感到學習有意思;四要激活思維,讓學生感覺學習有魅力;五要授之以漁,讓學生覺得學習有收獲。如此做到‘五要’,我們就能變‘教’為‘學’,以‘教’促‘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拉長和放大學生的學習過程,把學生學習的經歷變成一種學習的經驗和智慧。”
“再次,我們要致力于培育帶得走的能力。在課堂上,學生能夠學好所學的內容,當然是課堂教學的目標追尋。但是,如果我們把教學目標定位于此還遠遠不夠。有這樣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把所學知識都忘掉,剩下的才是你的’。學習的知識會忘掉,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是可以帶得走的。所以,課堂教學要由‘知識本位’走向‘素養本位’。而這正是‘雙減’背景下,我們所要追求的一種提質增效的課堂學習生態。”
此時,這位青年教師高興地說:“您的話確實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雙減’的突圍之路主要還是在課堂,課堂教學要回歸學生的學習,讓學習看得見;課堂教學還要回歸學生主體,讓成長更自然。”
(作者潘文彬系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