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日更”50天
假期成長不“打烊”,這個寒假我與18名六年級學生開啟了師生共寫之旅,活動命名為“自由的庭院——挑戰‘日更’50天”。我們每天將自己的生活日記發在微信群里共享,在這個虛擬交流場域,彼此鼓勵、彼此監督,通過“日更”記錄生活、真實表達、堅持前行。
活動開始,首先進行的是自我介紹。雖然大家在同一個班級已經相處了5年多,但有些學生也只是相互認識,彼此缺少深入了解。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增進大家的感情,在交流、共享中促進學生社會化教育的啟蒙。在揮動“魔法棒”環節,我讓學生想象一下堅持完成50天“日更”后自己的變化。活動重在堅持,既是學生挑戰自己認知邊界的體驗,也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煉,當堅持變成生活日常,最終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你想對堅持下來的自己說什么?”學生將這些感言錄成音頻或者視頻,以愿景為驅動增強目標,在終極目標的引領下明確和堅定當下需要做的事情。
這個寒假,每天我們至少提交200字的生活日記,不能抄襲,可以記錄假期自主學習中的發現、線上小組互相交流時的場景、與家人共處時發生的故事;也可以關注社區、社會、國家等群體事件,或者表達自己的心理活動等。每周我們還會嘗試一次不少于800字的主題寫作,比如過年習俗、我的舞臺、我為大家薦書、我設置的畢業活動等。“日更”文字在小程序中打卡提交,大家還要閱讀其他人的文章,以投票的方式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連續打卡50天即為挑戰成功,開學后我將假期所有的文章整理成冊,為票數最多的學生頒發“挑戰王”證書,為堅持50天“日更”的學生頒發“挑戰成功者”證書,為不足50天“日更”的學生頒發“挑戰潛力者”證書。
每天我都會堅持閱讀學生的“日更”作文并盡量寫一些點評,就像變一種方式與他們聊天一樣。
學生小晏的寫作功底很深厚,她為自己成功打造了一個品牌欄目:每天堅持1000字左右的主題分享,內容有“通過打牌討論如何文明游戲”“為你解讀2022年春晚”“我來說冬奧會點火儀式”等。通過聚焦生活現場的一處,梳理“行”、尋求“知”,進而將“知”準確提煉并傳播開來,小晏的思想靈動自如地跳躍在字里行間,這種覺悟和思考讓我震驚。
學生小雨起初沒有信心加入“日更”活動,在媽媽的鼓勵下才報名參加,畢竟這場堅持寫50天的實驗不是說說而已。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小雨慢慢呈現出自己的生命氣質:她寫為媽媽拔白頭發感慨媽媽的辛勞,寫給姐姐做美甲體驗過程的美好,就連跟弟弟打架等家庭生活瑣事也描寫得細致生動。改變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50天的歷練,小雨已經在自己的生命中漸露鋒芒。
學生小皓的文字充滿了“瀟灑”的網絡用語,也發泄著內心堆積的負面情緒,這讓我依稀感覺到她前行的無力感和交往中的挫敗感。我建議小皓對自己“開刀”,通過“問題鏈”進行事件拆解和深度思考,通過反思、內省提升自身的“免疫系統”。
這個寒假,參與“日更”活動的學生在興趣、好奇心、文字游戲的引領下,主動探索自身認知邊界。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相信學生“未完成”的生命狀態卻始終處于努力“加載”中。通過這次生命在場的體驗,學生不僅提高了語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潛在的影響也悄悄融入生命之中,他們感知生活、覺察內心,在“自在、真實、堅持”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孫國香系河北省鹽山縣聯合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