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短缺亟待破局
“當前我縣教師編制是按照2003年編制標準執行,2003年以來全縣教師編制一直未增加,而學生總數卻大幅增長。現有編制不能滿足我縣教育發展需要。”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履職期間,曾牽頭在河南某縣進行一項關于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的調查,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提出了當地城鎮中小學“大量編制外用工,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問題。今年兩會,張志勇特別就此問題帶來了相關議案。
近年來,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的影響,我國學齡人口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從鄉村地區向城鎮地區流動的趨勢不斷加強,大中城市、縣城教育人口快速增加,形成鄉村學校“生少師多”局面,而這些學校超編的教師,因各種原因卻無法從學齡人口流出地區有效轉移到城鎮地區,導致城鎮中小學不得不大量編外用工,給城鎮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帶來越來越大的困難和挑戰。
“城鎮中小學編外用工現象越來越嚴重,且編外教師工資待遇低、穩定性差。”同樣關心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短缺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表示,這一現狀導致編外教師思想不穩定、流動性大,不能滿足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持續提高教育質量的時代要求。
張志勇表示,地方教育部門呼吁高度重視城鎮中小學編制外大量使用教師問題,認為這種局面不僅影響教師隊伍穩定和長遠建設,影響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而且長期下去這類教師規模越來越大,可能會“積重難返”。
為此,兩位心系教育的代表、委員都建議,國家應適應城鎮化進程加速和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的需要,從戰略高度完善調整中小學教師編制政策,用三至五年時間解決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短缺問題。
“現行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國家標準執行的是2001年的城市標準。隨著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小學增設了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心理健康教育等10多門課程;新一輪高考改革,推動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帶來‘小班化’和‘走班教學’改革趨勢,都需要增配適量教師。”孫惠玲說,當前亟須出臺教師編制新標準。
同時,孫惠玲還建議建立“省級統籌、市域調控、縣級使用”的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體制。根據學齡人口流動趨勢,加大縣域、市域間教師編制調控力度,“比如可以由市級統籌分散閑置編制資源,盤活市屬高校、其他事業單位現有空編,建立編制‘周轉池’,及時向急需區域、學校定向定量投放”。
張志勇也建議,通過優化教師編制核定周期,健全教師編制年度統籌制度,建立教師編制資源剛性管理制度等措施,逐步擴充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學生數量增長情況,完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核定全省編制總量,建議調整周期不得超過3年。同時,督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根據學校布局結構調整、不同學段學生規模變化等情況,充分考慮鄉村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和城鎮學校的實際需求,實行按年度統籌調配縣區內學校編制分配使用計劃,提高編制使用效率。”張志勇說。
針對編內編外教師待遇差距過大的問題,兩位代表委員還建議,用三至五年時間,逐步做到編外教師與編內教師在工資待遇、各種津補貼、獎勵工資、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同工同酬,以穩定編外教師隊伍。
“編制外使用的這一部分教師雖然能夠緩解燃眉之急,但存在準入制度不規范、待遇保障機制不健全等情況,不能滿足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要求。”張志勇表示,“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