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閱讀與生活的橋梁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全科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推進全科閱讀的過程中,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小學將全科閱讀與學校項目學習特色相結合,搭建起全員參與、全科融合、多元互動、多維展示的全方位、立體化閱讀實踐模式,引導學生不僅能夠全面完整認識學習本質,而且能夠在項目學習實踐中驗證真知,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
本著全員參與、全科覆蓋、全方位推進的原則,各年級教師根據(jù)學校全科閱讀工作部署制訂閱讀計劃,從學科角度進行研讀解析。以三年級共讀書目《昆蟲記》為例,學校通過閱讀推薦課、閱讀推進課、閱讀成果展示課三種課型,指導學生深入閱讀。
閱讀推薦課。教師指導學生看封面、看目錄、讀書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通過欣賞精彩片段、觀看視頻、根據(jù)描寫猜昆蟲名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如借助資料、勤于觀察等,并與學生共同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開啟整本書閱讀之旅。
閱讀推進課。語文教師側重文學賞析、閱讀方法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科學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描寫不同昆蟲的段落,梳理出昆蟲的特征和生活習性;音樂教師教學生唱與昆蟲相關的歌曲,或將書中內容改編成課本劇;美術教師帶領學生根據(jù)昆蟲特點制作昆蟲名片、設計書簽、昆蟲臉譜等,將閱讀與美術創(chuàng)作進行有效結合。
閱讀成果展示課。學生通過豐富的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如問答卡、手抄報、思維導圖、昆蟲書簽、昆蟲名片、讀后感等。教師帶領學生梳理科普類讀物的閱讀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更多優(yōu)秀科普類讀物奠定堅實基礎。
在課程實施層面,每個年級根據(jù)學生特點,選擇不同的共讀書目。通過一本書或一套書,促進學生對各類知識的綜合學習。
一年級共讀《神奇校車》。通過師生共讀、學生自讀、親子共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學生跟著神奇校車去海底探險,到奇妙的蜂巢去游歷,穿梭時光機去追尋恐龍……在驚險、刺激、好玩、有趣的全科閱讀項目學習實踐中,學生積極表達、大膽創(chuàng)作,閱讀興趣大大提高。
共讀結束后,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匯報,分為六大板塊:神秘星空行、校車對對碰、校車檔案館、毛蟲與蝴蝶、創(chuàng)意校車展、奇幻三星堆。前三個板塊圍繞書中的科學知識進行現(xiàn)場展示、互動交流,后三個板塊是學生圍繞閱讀進行的“我讀·我創(chuàng)作”活動,學生的創(chuàng)意想象大膽、奇妙,充分展示了《神奇校車》全科閱讀的豐碩成果,展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風采和精神面貌。
二年級共讀《三國演義》。學生研究三國人物、三國兵器、三國戰(zhàn)役、三國服飾、三國詩詞等相關主題,將研究成果進行精彩展示。
三國人物。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梳理人物關系圖、講解故事情節(jié)、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美術教師讓學生根據(jù)人物性格特點設計臉譜,根據(jù)臉譜相互猜測人物;音樂教師帶學生排演戲劇《舌戰(zhàn)群儒》,讓學生領略諸葛亮高超的論辯藝術。
三國兵器。三國中的兵器因人物而聞名,教師將三國兵器與人物研究緊密結合,如數(shù)學教師會引導學生研究兵器的尺寸、大小、重量、外形、功能等。
三國戰(zhàn)役。三國時期有不少著名戰(zhàn)役,如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zhàn)、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zhàn)等,學生通過“三國戰(zhàn)役小講堂”的形式,講述這些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史詩,充分感受《三國演義》中的智慧和謀略。
三國服飾。學生結合書中描寫,研究三國時期的服飾特點,親手設計、制作三國服飾,通過“三國服飾秀”,一起穿越時空,領略三國特有的服飾文化。
三國詩詞。學生搜集描寫三國的詩詞,研究詩詞描寫內容,進而了解詩詞中的三國人物、三國地理、三國事件等,最后通過蕩氣回腸的詩詞誦讀,一起感受三國歷史的恢宏壯闊。
三年級共讀《昆蟲記》。《昆蟲記》是融知識、趣味、美感、思想為一體的科學巨著,詩一般的語言、嚴謹準確的表述、有情有趣的昆蟲世界,都吸引著學生一遍遍反復閱讀。
走進法布爾。學生探究法布爾的一生,化身為不同時期的法布爾,娓娓講述自己與昆蟲的故事。
蟲聲蟲趣。學生將昆蟲的特點編寫成歌詞,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并根據(jù)昆蟲特點配上舞蹈動作,化身一只只可愛的小昆蟲,邊唱邊演,訴說著昆蟲的快樂。
“蟲兒”大探秘。昆蟲世界奧秘多,學生編寫了劇本“森林謀殺案”:兩只“相愛”的螳螂結婚了,但是“新娘”卻在新婚之夜把“新郎”吃掉了,到底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戲劇的方式,向大家揭示螳螂的繁殖秘密。
詩說蟲語。學生對昆蟲詩詞進行整理、背誦,為自己最喜歡的昆蟲舉行了一場精彩的“對抗賽”,感受不一樣的昆蟲世界。
四年級共讀《灰塵的旅行》。學生用豐富的想象力、扎實的實踐能力打造一場富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盛宴。
小灰塵大學問。“灰塵怎么來的?灰塵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危害和影響?灰塵只能給人們帶來危害嗎?灰塵與云、雨等自然現(xiàn)象的形成有何關系?”學生將諸多科普性文章整合、改編成戲劇《“小灰灰”旅行記》,生動演繹自己的閱讀收獲。
“生物進化”溯源。閱讀“生物進化”板塊,學生繪制了人類進化時光軸,化身為不同時期的生物,生動展示了生物的一系列變化歷程,還通過排演戲劇《食物鏈》,揭示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規(guī)律。
共護美好家園。學生制作道具,演繹一幕幕“集市情景劇”,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以“水污染—蝦變質—人吃蝦”為線索,生動展現(xiàn)肆意破壞環(huán)境的危害。
五年級共讀《西游記》。踏上漫漫取經(jīng)路,學生不僅讀出了一個精彩的世界,而且在心中埋下了一粒智慧的種子。
探秘西游故事與數(shù)字文化。“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探無底洞”“坎途逢三難”“斗法降三怪”等故事都與“三”有關。“為什么反復用到數(shù)字‘三’?”帶著這一問題,學生進行了深入探究,聯(lián)系《道德經(jīng)》的“三生萬物”,進一步理解傳統(tǒng)文化中“三”的深刻內涵。
西游人物高峰論壇。論壇圍繞“如果讓你尋找西行路上小伙伴”這個話題展開,學生以師徒四人的人物特點為依據(jù),暢談西游人物,尋找自己的“西行路上小伙伴”。
探秘取經(jīng)之路與人文歷史。歷史上真的存在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嗎?唐僧為何取經(jīng)?取的是什么經(jīng)?帶著一系列問題,學生開啟了對《西游記》人文歷史的探秘之旅,并用戲劇的形式再現(xiàn)了取經(jīng)的原因和意義。
學校基于全科閱讀的項目學習實踐打通了學科間的壁壘,架起閱讀與真實生活的橋梁,實現(xiàn)了閱讀價值的最大化,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作者宋 剛 鄭瑞梅系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