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通過“做尺子”認識厘米有必要嗎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3-14  閱讀:次   |
42.9K

  在一次新世紀小學數學研討活動中,我校數學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展示了一節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的《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受到參會教師和專家的關注。

  這節課教材的目標定位是:經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從知識和能力目標來說,我們一般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最后一點,即達成一定的測量技能。

  而我們展示的現場課有所不同,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建立厘米的長度表象,理解厘米的實際意義,課上讓每個學生用1厘米的小棒在紙條上做了一把尺子。對于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操作能力有限的一年級孩子來說,自己動手做一把尺子是有一定難度的,用時較長,所以課堂上安排的實際測量時間勢必減少。

  因此,研討會上就產生了“是否有必要做尺子”的討論。

  現場的激烈碰撞

  現場的參會者迅速組成了正反兩方。

  正方認為有價值,做尺子有必要。主要是從過程、體驗的角度來闡述理由和觀點,并提出測量的技能可以在下節課甚至以后的課中逐步達成,不必也不能期望在一節課中達成所有目標。而反方則認為,用時這么長不可取。實現建立厘米表象的目標,讓學生用手比畫、估測同樣能達成,何必讓學生用1厘米小棒一一描畫,實效性差,課堂任務完不成,還提出“所有的知識都需要學生去體驗么?”

  “只有在對話、交流、質疑、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衍生新的思想。”現場的爭論空前熱烈,時不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們最初的思考

  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前測訪談,發現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不過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雜亂的、不科學的。例如對于尺子有什么作用,大部分孩子回答說是用來畫直線的;有部分孩子知道是用來測量的;多數孩子不認識厘米,把尺子上的厘米說成是米……這說明孩子對厘米的認識很薄弱。

  讓孩子嘗試測量,80%以上的孩子是用物體與尺子的邊對齊,沒有與0刻度對齊;有的孩子雖然能正確測量,但問“為什么”時,回答都是不知道。這說明學生只是機械地套用,不明白為什么測得的是這個結果,對測量的原理還是不理解,所以有必要回到原始起點進行教學。

  對于已經從各種渠道學過測量的孩子,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正確理解尺子上“點數”與“段數”之間的關系。比如10厘米長的物體,測量方法正確,但仍然認為是11厘米。問及原因,學生認為從0刻度開始測量,0-10經歷了11個數字,所以有11厘米(點數和段數未理解);有的是從1厘米開始測量,末端在11厘米處,認為就是11厘米。

  對于以上學生的認識誤區,我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數段數,以反思和修正自己的理解。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是在外界的提醒下完成的,是被動接受的,學生通過反思究竟明白了多少,為什么這樣想,我們是不好判斷和把握的。

  我們的思考是:能不能將其適當前置呢?在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通過有意義的預設,幫助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理解和建構“點數與段數”的關系,從而掃清認知障礙,消除認知誤區。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試圖讓孩子自己做一把尺子,在經歷“給尺子標刻度”的過程中,會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該怎么標呢”“標多少呢”。不知不覺中,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理解尺子上“點數與段數”的規律,對尺子的認識會更深刻。

  所以本課中我們突出讓孩子自主建構,注重學生的經歷、感受和體驗,這樣一來時間比較長,擠壓了部分“學會測量”技能的時間。雖然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練習測量,形成扎實的技能,但是孩子經歷了做尺子的過程,對消除測量的一般誤區有了深刻的體驗,進而對尺子和測量方法有了更為充分的理解。

  價值究竟在哪里

  究竟怎樣來看待做尺子的價值?還有哪些價值?

  我們想聽聽教育外部人士的意見,所以首先想到了對孩子最為關注的家長。為了保證家長訪談的真實性,由數學組教師組織征求班級孩子家長的意見,隨機采訪了4位學生家長。沒想到家長的意見倒是非常一致:贊同做尺子。理由是許多孩子回家后,向家長講述了這節數學課上的是做尺子,并非常高興地把自己做的尺子拿給家長看。因此從寓教于樂和學生情感體驗的角度,家長很支持做尺子。

  我們也請教了贊成做尺子的北師大教材主編、北京教科院教授張丹,她認為做尺子的價值在于這種測量是動態的,有利于厘米概念的建立,便于單位與單位的對比,體現了長度單位的可加性。誠然,如果我們每節課都這樣讓學生“經歷、體驗”一把,不現實也非必要,但我們應學會分辨值與不值,該“體驗”的時候再出手。

  數學教師的素養應該包含兩個層面:教育素養和數學學科素養。我們這次理解了“做尺子”的價值,也更透徹地理解了學科素養對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作者王昌勝系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創新實驗學校)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