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1997年,我29歲,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賽課,執教《曼谷的小象》,獲得了一等獎。在那之前,我認為自己喜歡語文,在那之后,我認定自己對語文是熱愛。
喜歡和熱愛有什么不同,從喜歡到熱愛有路徑嗎?熱愛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要義嗎?
“挺過去,前面就是艷陽天”,這是1997年9月19日晚上我日記的題目。那個階段,每天高強度的研討已經是常態,晚上照例是校長帶著6人小團隊一起磨課,10點過了,我們基本已經想清楚重點段落的教學過程,校長讓我把伙伴當學生,當場演示一遍。我腦子已經有點轉不動了,請求第二天再講。校長堅持,并親自示范了一遍。我知道拗不過了,就在這個拗不過的瞬間,腦子突然清醒了很多。10分鐘后,我把先前那團模糊的東西講得清清楚楚,連我自己也很吃驚。
2015年,作為重慶市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的我到上海聽到顧泠沅先生講“在能力極限邊緣尋求突破”,我清晰地鏈接了這句話與這個瞬間。能力極限邊緣是認知的邊緣、體力的邊緣、也是自我慣性的邊緣,當初那個突然清醒的瞬間是人知道沒有退路以后的真實反應。挺過去看到的艷陽天是什么?直接看到的是問題解決,是在團隊助力下教學行為的升級,比這更重要的是“原來我可以”的自信生長,是自我突破的深刻體驗。一堂課里有多少奧秘,一個人有多少可能性,沒有深入其間是無法體會的,你越往深處走,看到的會越多,問題越多,好奇也會與日俱增,古人把這叫作“不悱不發”,只有這樣的深度體驗,才會喚醒沉睡的思想活力,只有思想的跨越才能帶來行動的突破。
突破的關鍵在于“深”,往深處想,在深處改,朝深處持續推進。深耕,是農人豐收的法寶,也是從喜歡走向熱愛的必經之路。
2018年9月,我指導的《我的心兒怦怦跳》在賽課活動中獲得了第一名,賽前我就說,這是一節“完成度”較高的參賽課。如何衡量耕得深不深,我喜歡用完成度來表達。許多教師上了一輩子的課,專業卻沒有太大提升,原因就在于沒有深耕的體驗,沒有追求常態課的完成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未曾體驗過對課堂的熱愛。
完成度是什么,是想清楚了去做,做不清楚再想,自己想不清楚找人一起想,邊做邊想,邊想邊做,做出來了再回過頭想,在這樣知與行的來回中長出自己的新知新行,成長很慢,功夫長在具體的事上。我們可以做哪些具體的事呢?
第一步,一學期深耕一節課,知道好課的樣子,體驗好課的滋味,明白什么是完成度。課,需要磨。抓住機會,主動成為那個被磨的人,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就自己創造機會,“三人教研、五人展示”就是人人都可以做起來的方式。學期初,自己選定一個研究問題,發起一個教研活動,研磨團隊至少由三人組成,一定要選一個比你專業能力高的伙伴。最后展示至少有五人觀摩,除了兩位同伴,可以邀請學校領導、教研員、家長,甚至親人朋友。這里要給自己預設提升空間,研磨過程中的相互研討,展示時的評點,自己的記錄反思以及最后形成完整的資料結集。自己要講清楚這個完整的過程,明確完成度是怎樣逐步提高的,這樣的研究一學期一次,是專業進階的不二選擇。
第二步,把每節課當成作品鄭重對待。把做好一個作品的理念和方法遷移到日常教學中,繼續領悟和摸索,這是個且思且行的研究過程。我們不能被動等待誰來引導,主動作為、堅持作為,提升的不僅是專業能力,還是整個人生的精進狀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愛上的不僅僅是一節節高質量的課,還有那個有作為的自己。
2017年,我50歲,給自己報了書法網絡課程作為生日禮物,開啟了天天寫字的生活。第一節課,老師就講落筆的每一畫都是作品,要鄭重對待。當作業變成作品,就多了幾分認真和周全,寫完后一定好好存放。身邊人看到這樣幾年如一日堅持,都夸我有毅力,但我很清楚地知道,這不是毅力,是熱愛。
什么是熱愛,就是做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享受和獎賞,不做會不舒服,每天會惦記著要給自己留這樣一個時刻。
這樣的生活令人向往,這樣的生命更有質量。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作者張詠梅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教所副所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