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勞動教育新樣態
勞動教育應該怎樣開展?山西省太原市黃陵小學嘗試拓展勞動教育的實施形式,從學生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開始,通過課程、活動、評價等一系列創新改革,全面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勞動興趣。
——————————————————
山西省太原市黃陵小學對勞動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環境,打造“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以“72項技能”為抓手、“STEAM課程”為載體、“節日教育”為契機、“趣味樂考”為驅動,探索勞動教育新樣態。
72項技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生活小達人”
學校將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和課時列入教學計劃,各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以校本教材《黃陵小學勞動教育72技能》為載體,認真實施勞動教育,不斷創新勞動教育形式。
學校設置的72項技能對應小學6年72個月,意味著學生在小學期間每個月都有可以參與的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及特點,學校將72項技能分為衛生習慣、整理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社會生存能力、服務意識、制作簡單家常餐等類別,教師在家長的協助下負責每月技能學習的指導、安排、落實、反饋等工作。
“學會自我服務”是學校勞動教育的第一課,目的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自我服務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主清洗內衣、襪子、毛巾,學著疊衣服、收拾床鋪;通過“力所能及的事情幫著做”,幫助家長掃地、擦地、洗碗、擇菜;通過“良好衛生習慣示范做”,學會如何正確洗手、正確佩戴口罩;等等。在真實的生活勞動中,學生切身體會了父母的辛勞,體會到勞動是一種美德。
結合校園衛生、環境綠化、班級建設,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勞動實踐:專門開辟綠植區域和清潔區域,各班級認領“責任區”,學會如何管理、清潔、呵護;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班級文化墻并參與班級管理,讓學生在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借助學生成長記錄、學分獎勵機制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校內勞動的熱情。
無論個人勞動還是學校勞動,都是學校“72項技能”課程的縮影。學校要求每個學生畢業時都能掌握“72項技能”,一些家長反饋:在不同技能的學習中,孩子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也獲得了豐富的生活經驗。
STEAM課程,探索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方案
周四下午的課后服務時間,不同年級的教室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學生正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與勞動教育有關的STEAM課程。
一年級學生對“心臟會說話”活動表示出濃厚興趣,他們將手中的聽診器放在心臟部位,全神貫注地傾聽心臟發出的聲音。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心臟之所以“會說話”,是因為一切聲音都由物體振動而產生。“心臟振動帶動了聽診器的振動,改變了聲音的頻率和波長,達到了讓人耳舒適的范圍,心臟‘說話’的聲音就變得清晰起來。”學生說著自己的學習收獲。
二年級學生完成“出入管理站”活動,手捧自制的“道閘”,真實了解道閘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學生發現:道閘的重要組件是蝸輪和蝸桿,蝸桿轉動數圈蝸輪才會轉動一圈,“蝸輪不能帶動蝸桿,但蝸桿可以帶動蝸輪”。
三年級學生在開展“風車轉轉轉”活動,先要簡單掌握齒輪的工作原理和安裝要領,然后自己制作一個小風車。“風車是一種不需要燃料、用風當能源的動力機械”“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除了制作風車,學生也掌握了一些風車的相關知識。
四年級學生正在研究“投石器”,他們手捧自制的投石器模型,明白了“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的原理。投石器正是運用了杠桿原理,學生一邊制作投石器,一邊研究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的不同之處,還初步學習了作用力、力臂、支點等概念。
五年級學生通過“月相有變化”活動認識到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在同一條直線時,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被地球掩蓋而產生月食。學生動手模擬月相變化規律:先從缺變圓,再從圓變缺;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側;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
六年級學生學習“拉力結構體”,對張拉結構有了具體的理解。學生試著拉一根橡皮筋,橡皮筋明顯變細,松開后又恢復原樣,一拉一放就是典型的張拉結構。在此基礎上,學生嘗試制作一個特殊的“拉力結構體”:結構體中間的短線和后面的長線在拉扯下變得緊繃起來,當張力和重力達到平衡時,結構體就能保持穩定。
像這樣的活動每個年級都會開展十幾種,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欲望。學校的STEAM課程由專業教師團隊引導,讓學生自主完成各項活動,滿足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通過解決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體會到團隊協作的樂趣,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為了貫徹“五育融合”理念,學校不是簡單將幾門學科進行拼接組合,而是打破學科、課堂、學校內外的界限,將多個學科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將STEAM課程作為勞動教育的校本化形式植入課程體系之中。
重點節日,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契機
學校以中國傳統節日、少先隊節日、校園主題節日等板塊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切入點,將德育融入不同節日并開展相關活動,強化實踐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
學雷鋒活動月,學校組織學生開展“靚化城市街道”實踐活動,學生走進社區,參加志愿服務,擦拭社區的健身設施,幫助孤寡老人整理家務,在實踐中得到成長。
端午節到來,學生動手制作“龍舟”,在體育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比賽;美術教師還會帶領學生編五彩繩、制作頭飾,用勞動的方式感受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秋節的“巧手做月餅”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感受月餅的制作過程,還有制作佳節海報、愛心代代相傳、巧手繪中秋等活動,都讓學生在參與勞動的同時對中秋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春節來臨,學校德育處開展了“小技能大本領,爭做生活小達人”勞動技能展示活動,學生有的打掃衛生,有的收拾房間,有的在廚房“小露一手”,堅持完成“每日勞動技能打卡”和“勞動小視頻朋友圈分享”等任務。
疫情期間,學生又變成一個個“監督員”“播報員”,自覺監督、勸導家人和朋友主動防護,定點推送、播報防控知識和時事熱點,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在創新服務中感知多種勞動形式和勞動內涵,打造學校“戰疫”時期的“知行課堂”。
趣味樂考,評價勞動教育的新方式
學校以“全面評價”為核心,以評選“小達人”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幫助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其中,“樂考”是評價學生勞動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
“趣味大比拼”樂考活動開始了,學校先隨機選出50名學生,然后由學生自行選擇具體的項目進行“大比拼”,包括包書皮、釘扣子、疊被子、打繩結、系鞋帶等一系列勞動技能,學校給參加展示的每個學生頒發“黃陵小學潤澤幣”以示獎勵。
對于“大比拼”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學校會通過“勞動教育爭章臺”的方式進行宣傳。每一個班級的墻壁都有“生活小達人”勞動教育爭章臺,充分發揮勞動榜樣的力量,進一步加深“人人爭做勞動之星”的校園氛圍。
以“樂考”方式進行評價,既實現了檢驗勞動教育成果的目的,又使“樂考”本身成為一次勞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的培養取得雙重強化。
在現有課程、活動、文化氛圍的基礎上,學校將繼續嘗試學科知識與勞動實踐的有機結合,依托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協同開展豐富有效的勞動教育,深化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
(作者楊巧霞 張小姝系山西省太原市黃陵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