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搭建“情境學習場”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3-20  閱讀:次   |
42.9K

  “雙減”當前,教師如何廣借力促進個人專業發展,又如何巧發力反饋到學生個體成長,這必然是“加”與“減”之間需要做的取舍與平衡。我認為,教學任務不變,教學要求與目標不變,要想減輕學生負擔,必然要走提升教師素質的道路。

  我曾慕名欣賞過一場展覽,在深圳的沉浸式博物館里,近距離觀賞到了《清明上河圖》的“真跡”。那幅23米巨幕畫面呈現出1300余個人物,投影之下,畫卷晝夜更替,秩序井然,動物、建筑、車馬都變得鮮活。那時,不需要過多的言語,我便對語文教材毛寧筆下的《夢回繁華》有所體悟。正如作者不從繪畫技法方面做過多的描繪,而是著眼現實,盡顯繁華。如此,“夢回”二字背后的種種悵惘便不言而喻了。

  獲得啟發后,我總結出“沉浸式”技術具有重創設、重參與、重體驗的特點,它逐漸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行各業,尤其要應用到“雙減”后的語文教學中。

  初中學生理解古詩文有著天然的時空距離,如果教學只重翻譯,那么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層。為此,我在古詩文教學中注重情境的創設,嘗試“沉浸式”語文教學。

  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里,有幾場讓人難忘的“大雪”:《湖心亭看雪》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詠雪》有“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里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雖然都是對大雪的描寫,但張岱筆下的雪景蒼茫一片,凸顯出作者雪日獨行之癡;《詠雪》里巧用比喻,寫出了雪的形態與姿態甚至質地;岑參的邊塞詩寫出了胡地天氣之惡劣、戍守邊關之艱辛。

  我搭建了以下情境場,豐富課堂活動,從視覺、聽覺、膚覺角度讓南方的孩子去體驗雪、感受寒冷。那個夏日,我搬來一個冰桶,教室風扇空調齊開。孩子們興奮不已,紛紛以手觸冰,反復幾次,凍得手舞足蹈。之后,拉窗簾關電燈,大家一起觀看了《攀登者》雪地風雪的鏡頭。屏幕上一片白茫茫,大家皆說感受到了寒意侵襲,認為這是最寒冷的一天。

  場景結束,我們共同探討了《詠雪》中的幾個問題,學生得到啟發,思路尤為順暢。有人認為以面粉比雪更細密雪白;有人認為柳絮還不如深圳的木棉花絮貼切;還有人認為雪落下來可能似又帶風,是不是也有《雨的四季》中那種秋雨的舞姿……這都是我意料之外的答案。可見,一次創設,一次沉浸,何其重要。

  在教授《醉翁亭記》時,我精心選擇了一張圖片,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后三次呈現。圖片上呈現的是滁州一隅,向下俯瞰,醉翁亭盡收眼底。

  開課時,我利用圖片進行簡單導入,通過視覺沖擊營造醉翁亭初感,學生只覺得圖片色彩濃郁,氛圍十足,卻不明所以。疏通文意之后,課中我再次展示圖片,讓學生關注圖中細節從而再次細化翻譯,使文意理解更加精準。

  課至尾聲,要落實該課背誦全文的任務要求了。有的教師選擇在此處放手,任由學生自由背誦。誠然,熟讀成誦本身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但對學習的具體方法卻放棄了指導,難免有死記硬背之嫌。同時,對于那些背誦困難的學生,這個看似輕松的作業卻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

  我們應給學生搭一個支架,讓他們在課末再次浸潤于醉翁亭的景色。第三次時我將圖片投影出來,學生只要理解文意去對照,便有身臨其境之奇效。而反復利用圖片嘗試背誦,由文字到圖片,再到想象中伴隨圖片記憶,立體而形象。這樣當堂落實教學任務,才是實實在在的。

  課后還有學生為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老師,最后一次圖片還可以標注紅色序號,這樣眼隨圖動就可以按照順序背誦文章了。”我立馬稱贊了他,讓他帶領同學進行序號標注。果真,一幅圖竟解決了不少學生的背誦難題。

  “沉浸式”語文教學更突出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語文與經驗積淀、與生命體驗聯結,最終與內心情感聯結。在生生不息的語文教學中,它將貫穿始終,助力“雙減”落地。

  (作者林芳憶系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育集團龍城初中)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